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东明粮画非遗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作者

卞宸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399

引言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瑰宝,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明粮画凝聚着厚重的农耕文明,在讴歌劳动、颂扬丰收的朴素表达中彰显出别样的艺术魅力。然而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这一古老技艺面临传承后继乏人、产业化水平不高等困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东明粮画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引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为此本文拟从传承、创新、融合三个维度,探索东明粮画技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非遗“活起来”、产业“强起来”、乡村“美起来”提供一点思路。

一、东明粮画技艺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东明粮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审美价值追求,它以粮食作为创作材料,以祈福祝寿、歌颂丰收为主题,凝结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弘扬和传承好以东明粮画为代表的传统技艺,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一方面东明粮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着中国农民朴实、善良、勤劳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好、发展好粮画技艺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在文化多元交融的新时代,粮画艺术昭示着中国人民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对于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发展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积极意义。

(二)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需求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没有繁荣的乡村文化,就没有振兴的乡村。东明粮画作为一项源于乡土,扎根农村的传统技艺,既是农民传统文化生活的缩影,也是丰富乡村文化业态的重要资源。一方面粮画艺术取材于农民日常生活,粮食作为创作媒介,寄托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原本单调乏味的乡村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粮画展示、体验等活动能拉动周边群众参与其中,村民在欣赏、体验、交流中重拾乡愁记忆,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东明粮画的活态传承有助于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进而拓展农民就业渠道,让“体验型”消费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由“保护型”向“生产型”转变的内在要求,东明粮画作为集观赏、体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在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一方面通过创新工艺、丰富品类,东明粮画能衍生出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等多元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打造粮画传习所、开发研学游等,能促进粮画技艺、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由此可见挖掘东明粮画的产业潜力,既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非遗“活起来”、产业“强起来”,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路径。

二、东明粮画技艺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一)传技守匠心,文脉永续存

传承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袭的关键。要让粮画技艺在薪火相传中永葆生机,必须抓好传承这个“牛鼻子”。一方面要完善传习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高校、文化馆等平台,定期组织粮画培训班,邀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手把手传授粮画绘制、色彩搭配等技法,如山东杨家埠年画传习所,常年开展学徒培训,10 年间培养传习人 300 余名。另一方面构建“师徒制”传承模式,鼓励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以“老带新”

方式传授技艺,让年轻人在“干中学、学中干”中掌握粮画技能,安徽宣纸历来推行“师徒制”,要求学徒从宣纸制作的原料采集阶段开始学起,经年累月跟随师傅,耳濡目染式地学习。同时引导高校开设非遗专业或选修课,让粮画技艺“活”在大学校园,以知识传承、学历教育助力人才培养。此外加强非遗进校园力度,组织粮画进课堂、进社团,培养中小学生兴趣,让非遗种子从娃娃抓起。总之传承要拓宽渠道、创新机制,让粮画技艺薪火相传,让乡村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历久弥新。

(二)创意展新姿,市场焕生机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还要勇于创新,让传统粮画插上时代的翅膀。一方面要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传统粮画扑、撒、摆、贴等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粮画与书法、刺绣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兼具观赏性、实用性的“跨界”作品,提升艺术感染力。如将粮画与景泰蓝结合,以景泰蓝为底胎,粮画为点缀,别具一格;将粮画与扎染融合,以扎染布为载体,粮画为主题,古朴雅致。另一方面拓展粮画营销渠道。线下要积极参加各类文博会、非遗博览会,提高粮画知名度;线上要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品牌宣传,扩大受众群体,开发具有粮画元素的文创产品,如粮画书签、粮画冰箱贴等,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多元业态。此外创新体验方式,推出粮画制作 VR 体验、粮画 DIY 等互动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感知非遗魅力,创意让粮画技艺在创新发展中绽放别样风采。

(三)融合促共生,产业显活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推动粮画产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深度融合,是赋予粮画技艺生命力、带动乡村经济腾飞的关键路径[2]。一方面推动粮画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利用粮画资源优势,精心设计乡村旅游路线,开发粮画主题民宿、餐饮、文创产品等,打造集粮画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食、宿、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延伸粮画产业链。另一方面探索“粮画 + 文旅”发展新模式。以粮画为主题,策划丰收节、民俗节等文化活动,讲好粮画故事,彰显地域特色,把“老底子”唱成“新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通过“粮画 i+ 教育”“粮画 + 科技”等跨界融合,挖掘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潜力,如与高校合作开发粮画文化课程,打造粮画研学基地;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粮画文化数字展示系统,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活力。“粮画 + ”跨界融合拓宽了粮画传承发展路径,为乡村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传承发展东明粮画技艺,对于守护农耕文明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传承后继乏人、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化水平不高等困境,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创新传承路径,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法中激活粮画技艺生命力。通过完善传习体系、拓宽传承渠道,让粮画技艺薪火相传、代代相袭;通过创新表现形式、拓展营销模式,让优秀传统技艺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通过推动文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让古老技艺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如此东明粮画才能成为助力乡村文化繁荣、乡村产业兴旺的生力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方荷静.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食品品牌建设路径研究——以义乌特色非遗食品为例[J].食品安全导刊,2024,(04):166-169.

[2]周斌,田楚涵.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5,45(06):161-164.

本文系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3030119,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东明粮画为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