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 BIM 技术提升水务设计效率的策略

作者

周涵

天津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引言:

近年来,水务工程领域面临着设计复杂度增加、施工风险上升及运维成本高企等多重挑战。传统设计方式依赖人工经验与二维图纸,难以实现多专业间的无缝协同与数据共享,导致设计变更频繁、施工效率低下及运维成本高昂。BIM 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BIM 技术以其三维参数化建模、多源数据融合与全周期协同能力,能够显著提升水务设计的精确性与效率,降低施工风险与运维成本,推动水务工程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1BIM 技术在水务设计中的核心优

BIM 技术在水务设计中的核心优势集中体现于三维参数化建模、多源数据融合与全周期协同能力。其通过三维可视化构建管网、泵站等设施的立体模型,精准呈现空间关系与几何细节,支持参数化驱动设计(如管径、坡度动态调整),实现设计参数与模型构件的实时联动,显著降低人工修改误差。技术层面可集成 GIS 地形数据、水力分析模块及设备属性库,自动提取管网拓扑信息并计算流量、压力分布,优化系统性能;同时,基于 IFC标准的多专业模型集成能力,可实时检测土建、机电、给排水等专业的空间冲突(如管线与结构碰撞),提前规避施工风险。此外,BIM 模型作为统一数据载体,可嵌入设备运维参数、施工进度信息及后期维护日志,形成覆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资产,为设施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推动水务工程从离散化设计向集成化、数字化方向演进[1]。

2 基于 BIM 技术提升水务设计效率的策略

2.1 三维参数化建模与标准化构件库构建

BIM 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三维参数化建模能力,可显著提升水务设计的精确性与效率。传统二维设计依赖人工空间想象,易导致管线碰撞、设备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而 BIM 通过三维模型直观呈现管网、泵站、处理构筑物等设施的空间关系,支持参数化驱动设计(如管径、坡度、标高动态调整),实现设计参数与模型构件的实时联动。例如,在供水管网设计中,通过调整管径参数可自动更新关联管道的尺寸与连接件,减少人工修改误差。为进一步发挥 BIM 效能,需构建标准化构件库:针对水务工程常用模块(如阀门、管件、泵组)开发参数化族库,预设属性参数(如流量、压力等级、材质),支持快速调用与修改;同时制定企业级 BIM 设计标准,统一模型命名规则、图层划分、属性定义等,确保多专业协同设计的一致性。例如,雄安新区某再生水厂项目通过标准化构件库与 LOD350 模型精度标准,将设计周期缩短 30% ,设计变更减少 50‰ 。此外,集成 GIS 地形数据至 BIM 模型,可自动生成开挖回填方案,减少人工地形处理工作量,提升设计效率与准确性。

2.2 多专业协同与冲突检测技术深化

水务工程涉及土建、机电、给排水等多专业交叉,传统设计方式易出现专业间信息孤岛,导致施工阶段频繁变更。BIM 技术通过共享三维模型实现多专业实时协同,显著降低沟通成本。例如,在污水处理厂设计中,BIM 模型整合了结构、机电、景观等专业数据,通过碰撞检测发现并解决1200 余处设计冲突,避免了施工阶段返工。技术深化方向包括:其一,开发动态碰撞检测算法,基于 Navisworks 等工具对管线、设备、结构构件进行空间冲突分析,并自动生成修复建议。例如,在泵站设计中,通过碰撞检测优化了污泥处理单元与管道的衔接,减少了施工冲突。其二,搭建基于 BIM 360 的云端协作平台,支持各专业设计师实时查看、编辑模型,并记录修改日志,确保设计版本可控[2]。其三,嵌入行业规范(如《室外给水设计标准》)至 BIM 模型中,通过规则引擎自动校验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减少人工审图工作量。例如,在管网设计中,系统可自动检测管径是否满足最小流速要求,并提示优化建议。通过多专业协同与冲突检测技术的深化,水务设计效率可提升 40% 以上,同时降低设计风险。

2.3 自动化计算与性能模拟技术集成

BIM 技术可集成水力计算、结构分析等工具,实现设计参数的自动化验证与优化。传统水务设计依赖人工试算与经验判断,易出现计算误差与效率低下问题。例如,在供水管网设计中,BIM 模型可与 EPANET 等软件联动,自动提取管网拓扑数据(如管径、长度、高程),生成水力计算模型,并输出压力、流速等结果,辅助优化管径选择。在泵站设计中,通过结构受力分析软件(如 STAAD.Pro)验证池体强度,减少人工试算工作量。技术集成路径包括:其一,开发参数化驱动的水力计算插件,从 BIM 模型中提取数据并自动生成计算模型,支持多工况模拟(如火灾、爆管),输出优化建议。其二,结合 CFD(计算流体动力学)工具,模拟水流对构筑物的冲击力、腐蚀性等,指导设备选型与防腐设计。例如,在沉淀池设计中,通过 CFD 模拟优化了进水分配槽的流态,减少了短流现象。其三,基于 BIM 模型生成工程量清单,结合材料价格数据库,自动计算项目成本;通过能耗模拟工具(如 EnergyPlus)评估设备运行能耗,优化节能方案。例如,在某水厂设计中,通过能耗模拟优化了水泵组合运行策略,降低了15%的年运行电费。自动化计算与性能模拟技术的集成,可显著提升水务设计的科学性与效率。

2.4 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与智能化运维衔接

BIM 模型作为单一数据源,可贯穿水务工程的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传统运维依赖纸质档案与人工巡检,效率低下且易出错。例如,在深圳东湖水厂改造项目中,通过 BIM 模型集成设备运维记录、实时监测数据(如流量、水质),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定位故障点,缩短了维修响应时间。技术实现策略包括:其一,开发基于 BIM 的运维管理系统,集成设备台账、维护计划、巡检记录等数据,支持设备寿命预测与预防性维护。例如,通过 BIM 模型记录水泵的安装时间、维护周期,结合历史故障数据,提前预测设备失效风险并安排检修[3]。其二,将 BIM 模型与 SCADA 系统对接,实时采集管网压力、流量数据,并在三维模型中可视化展示,实现异常工况的快速响应。例如,在管网爆管事故中,通过BIM 模型快速定位泄漏点,并生成应急抢修方案。其三,开发 BIM 模型轻量化工具,支持运维人员通过移动设备查看模型、调取设备信息,并记录现场问题,提升运维效率。例如,在某污水处理厂中,运维人员通过手机APP 扫描设备二维码,即可获取 BIM 模型中的维护手册与历史记录,指导现场操作。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与智能化运维的衔接,可降低运维成本 30% 以上,并提升设施运行的可靠性。

结语:

本文通过对 BIM 技术在水务设计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验证了其在提升设计效率、优化系统性能及降低施工风险方面的显著效果。未来,随着 BIM 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与 AI、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水务工程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将迈入新的阶段。BIM 技术将成为水务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工具,推动水务工程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徐亚男,刘纯甫,姜天凌,等.BIM + GIS在既有水务设施数字化交付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25,41(08):71-76.

[2]陈懋仁,李震,林峰,等.BIM在水务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J].供水技术,2024,18(05):50-53.

[3]黄俊琛.BIM + 物联网技术融合的水务运维管理应用研究[J].水利科技,2023,(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