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堂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

作者

单春莉

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

一、高中化学学困生成因

(一)外界环境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青春期,即便学生有着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仍然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可见,外界环境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进度,导致教学节奏过快,对于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很难跟住教师的授课速度,不仅无法及时理解知识点,还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导致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状态,促使学生逐渐成为“学困生”。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制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经常“溜号”,更是难以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未放在学习上,自然不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

(二)学习兴趣

高中生面临着极为繁重的课业压力,支撑学生坚持学习的重要因素就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学科教学也是如此。通过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发现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容忽视,绝大多数学困生都严重缺乏化学学习兴趣,甚至从内心深处排斥化学学习[1]。高中时期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更重要的就是掌握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就是拉开学生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实践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呈正比例相关关系,一旦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感受到了无法跨越的阻碍,就会逐渐丧失兴趣,最后发展成为学困生。

(三)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后天努力,但是也不可否认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学生的记忆力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即便也能对学生进行后期培养,但是与先天智商更高的学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关键,包括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专注力等等。受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如果学生未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且不具备优秀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学习态度存在偏差,将会增加其成为“学困生”的概率。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发挥实验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化学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推动力,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有着较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化学知识难度较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化学教材中涉及到诸多具有趣味性因素的化学实验,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优势,让学生感受化学实验趣味性,激发深入探究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想要透过化学现象思考化学知识的本质与原理,从而优化学习效果。化学实验现象丰富多彩,学生大多能在化学实验开展的过程中保持更长时间的专注力,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严谨的化学科学态度[2]。

以“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为例,该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的原理分析,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真实的观察到钠与水产生的气体及检验,反应后溶液颜色产生的直观性变化,随后带领学生将反应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观察气体点燃后生成的淡蓝色火焰。实验操作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呈现出来的颜色变化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原理知识的探究积极性,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培养,让学生在真正参与实验的同时体会化学魅力,推动情感教育目标,以此实现对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二)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助力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的化学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如果教师采用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制定统一的学习目标,学困生会感到吃力,学生长时间存在无法理解的化学知识,日积月累,学生在化学课堂上会直接表现出完全听不懂的状态,打击学生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同时导致学生放弃学习。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实施分层教学,以此助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需要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参考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制定符合其学习能力的课堂学习目标,目标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要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努力达成目标,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从而获得强烈的成就感。

以“醛”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一次掌握全部的化学知识,在第一课时,只要求学生明确掌握银镜反应和新制氢氧化铜与醛的反应即可,随后引导学生知晓醛基物质的化学反应特性。至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可以放在第二课时,由简到难、逐步提高化学知识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推动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三)借助家庭教育力量,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不仅要依靠教师的力量,更要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发挥家校合力,一同为学困生的转化保驾护航。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交流,交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校表现以及居家表现等等,同时,教师要及时告知学生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学生家长一同思考更符合学困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3]。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家长努力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确保学困生的转化成效,教师还应当建立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渠道,很多学生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害怕教师的批评,不敢主动与教师沟通,更不会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

以“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与家长一同把铁钉放入氯化铵和食盐水中,要求学生观察铁钉的生锈情况液面的变化情况,以此探究铁的腐蚀条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心得与教师进行分享,教师要采取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同时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但是切忌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不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为教师调整后续的教学方案奠定基础。在家庭教育的助力下,学困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化学知识,并在学生与教师紧密沟通的推动作用下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是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探究有效转化策略的基础就是了解学困生的成因。通过发挥实验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化学兴趣;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助力学困生的转化;借助家庭教育力量,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等举措,能够推动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彰显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对学生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晓杰.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文理导航,2023(17):19-21.

[2]王月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和对策分析[J].南北桥,2021(10):35.

[3]王彬.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学周刊,202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