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野游学:家园合作促农村幼儿社会情感发展的新探索

作者

王艳君

象山县海韵幼儿园

摘要:作为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构成了培养其社交与情感技能的核心空间。尤其在乡村地区,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传统,导致他们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中参与不足。基于涂茨地区特色,我园推出“乡野游学”项目,结合儿童天性,创新亲子互动方式,探索农村幼儿园家园协作新途径。

关键词:乡野游学;家园合作;社会与情感能力

一、三维三向——盘活“乡野游学”资源

位于象山县涂茨镇的我园,周边环绕着饭桶山、风车公路、旭拱岙文化村及涂茨老街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景点。这些资源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还拥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在海洋文化的熏陶下,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与吸引力,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引以为傲。经实地走访,我们系统采集了园所周边资源,将乡土素材与自然教育结合,构建“乡野研学资源图”。

以幼儿园为中心,半径五公里的地图式搜索,盘点出饮食文化、乡风民俗、自然景观三大维度内容;通过对多方资源的识别、转换、聚焦,梳理出社会认知、情感发展、技能学习三条价值取向的主线,以提升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一)饮食文化

通过土豆、茶叶、泥螺等自然美食和手捣麻糍、萝卜团、手工年糕等手作美食入手,引导幼儿在感受涂茨饮食文化的同时学习种植、制作等技能,不仅让幼儿了解当地特色饮食,又能在体验家乡美食的制作工艺,品尝特色小吃的过程中记住家乡的味道手艺,在与当地手作人的对话中了解饮食背后的故事,感受家乡独特的饮食文化。

(二)乡风民俗

通过探寻涂茨当地独特的农村风貌,感受体验涂茨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和传统习俗活动,在探访村落、民居、民俗的过程中体悟涂茨当地文化的精髓, 从而浸润幼儿心田,激发幼儿对涂茨当地乡野的热爱与亲近之情,增强对涂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自然景观

从观山色、赏海景、探能源等主题为抓手,走近毛湾滩涂、饭桶山等人们赖以生存的绿色生态地,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与大自然进行互动,探究与季节、生活相关的自然现象,萌生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美好情感,从而支持幼儿社会与情感能力多元发展。

二、三团三段——推行“乡野游学”组合

本园地处乡镇,毗邻城东工业园区,生源家庭背景多样。约四成学童由祖父母照看,其父母在外工作,空闲时段多集中于上下学期间。其余六成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闲暇时光主要集中于双休日。基于园所实情,我们设计了三种乡村研学小组及分龄活动方案,增强了实践可行性。家长可依据需求自主挑选参与,使儿童在研学过程中体验涂茨魅力,领悟文化精髓,助力社会情感培育。

(一)家庭成团

家庭旅行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简易性等特点,因此在每学期初,教师与幼儿共论共议,设计适宜幼儿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的游学活动菜单。而家长可以在游学菜单中自选活动,并根据自己的时间、资源自由安排游学实施时间。

(二)多家组团

对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的游学活动或距离幼儿园较远的游学地点,我们鼓励和引导各家庭之间利用假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外出,不仅能促进班级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享游学信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且在满足孩子与好朋友交往的欲望的同时延伸了单户家庭的游学方式,让游学活动更有深度。

(三)家园合团

由教师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某个游学项目,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每个季度推出不同的游学活动,时间段安排在早上入园时间、下午离园时间以及周末时间。

教师利用个人特长、优势互补,与家长一起形成游学项目的智囊团,让幼儿和家长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自然、感受家乡的美好。

三、三点三式:拓展“乡野游学”模式

在开展游学活动时,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模式,根据三大版块内容以及其价值取向的不同在游学中呈现“趣”、 “情”“思”三个侧重点,拓展游学模式,增强游学的体验感和家乡的归属感,使幼儿与家长的体验、经历、学习更加丰满与立体。

(一)“三趣式”游学,体验饮食文化

针对涂茨饮食文化开展的系列游学活动以“三趣式”体验的方式,引导家长和幼儿主动参与、探索、体验,创造。

(二)“三情式”游学,探访乡风民俗

在游学过程中,幼儿寻访和观摩一些可观可赏可模仿的农事民俗活动,直观形象地积累经历经验,尝试模仿、学习的游学活动。

(三)“三思式”游学,考察自然景观

幼儿走进农村幼儿园周边的乡野环境如山林、稻田、茶山、风车公路等,去接触广阔的大自然或寻找地方特色能源场域。

四、三说三评——点燃“乡野游学”情感

为了让“乡野游学”活动的实施能真正持续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成为幼儿、幼儿园、家长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我们采用幼儿、教师、家长的三元评价主体和自评、他评、集体的三维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能真正地感受到与同伴、家长、老师共同参与活动的幸福,有效地支持他们成长。

(一)幼儿体验表演,情感抒发

孩子们可以通过游学故事进行绘画表征,画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我最喜欢的亲子活动”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对“乡野游学”活动最为喜爱。由此可见,游学带给了孩子美好的回忆,触摸了本土的风光、美食、民俗。

(二)教师观察支持,情感积累

游学活动选择的地点和内容是否适宜?家长和孩子有无足够的体验与感受?社会的认知经验和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否达成?教师会根据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五大方面即任务能力、情绪调节、开放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对幼儿进行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完成活动评价表和个案追踪记录表,并对幼儿的发展进行有效比对分析,及时与家长反馈沟通。

(三)家长评价反馈,情感融汇

作为游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家长同时承担着评价职责。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家长会通过班级群及时分享现场影像资料,并与其他家长交流体验心得,此举获得了广泛认可。

为获取家长评价,我园举办“儿童视角下的游学体验”专题交流会。教师利用家长会平台,引导参与过游学活动的家长分享心得,围绕主题展开互动研讨,通过个人经验分享营造集体氛围,运用情感共鸣策略提升育儿陪伴质量。

通过开展乡村研学项目推动儿童社会情感成长,实现了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这一探索不仅有效整合了家长资源,还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方式。教师在思考家校合作时,更多以儿童兴趣和家长期望为切入点,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发展引导者。通过日常互动,父母逐步积累育儿技巧,加深与子女的情感纽带。他们逐渐意识到社会情感教育的关键性,明白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家长也应携手教师共同引导孩子。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理解并接纳其想法,及时给予有效反馈,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处理自我、人际及事务关系,进而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小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王玉金.在生活中丰富幼儿的亲自然体验   福建教育,2016(29):58-59.

【3】高曼青.幼儿园亲自然教学活动的个案研究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