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完善就业统计的几个问题

作者

张静

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067000

引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准确的就业统计数据是研判经济形势的重要依据。现行就业统计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未能充分覆盖重点群体,统计时效性滞后于就业市场变化速度。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大量新型就业岗位,统计方法创新迫在眉睫,需要建立更加灵敏、高效的就业监测体系,为稳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1 现有就业统计体系概述

我国现行就业统计体系主要由国家统计局牵头实施,以劳动力调查和城镇新增就业统计为主要数据来源,采用抽样调查与行政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劳动力调查按月开展,覆盖城乡常住人口,通过入户访问采集就业、失业等基础信息,城镇新增就业数据则主要依赖人社部门的行政记录。统计指标包括就业人数、失业率、劳动参与率等核心指标,行业和职业分布等结构性指标,以及工作时间、工资水平等质量指标。这套体系在反映整体就业形势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态变革,现行统计方法已显现出明显不足。传统统计口径难以准确捕捉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创造的新型就业机会,对灵活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形式覆盖不足。统计调查主要依赖抽样和估算,难以实现精准到人的就业状态判定。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填报误差和抽样偏差,部分地区为完成考核指标可能存在数据修饰现象。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就业市场呈现多业态融合特征,现有统计体系在全面性、精准度和时效性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

2 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准确性问题剖析

就业统计数据失准直接影响到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政策制定者可能基于偏差数据作出错误判断,导致资源错配和措施失效,统计误差掩盖的真实就业矛盾可能引发社会风险。调查样本代表性不足造成结构性偏差,重点群体覆盖不全导致数据失真,灵活就业者、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的就业状态难以准确捕捉。统计口径不一致引发数据打架现象,不同部门发布的就业数据存在矛盾,公众对统计公信力产生质疑。基层统计力量薄弱导致数据采集质量不高,部分调查员专业素养不足,对就业状态判断标准把握不准。被调查者配合度差异影响数据真实性,部分群体出于隐私考虑不愿如实填报,自由职业者收入难以核实导致就业质量评估偏差。

2.2 统计指标的局限性表现

现有指标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就业市场新变化,传统就业指标难以衡量新经济形态下的就业质量,导致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依据。指标设计过于笼统难以深入分析结构性矛盾,缺乏细分行业和职业的详细数据,无法精准识别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质量评估维度单一,过度关注数量指标忽视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质量因素,难以全面评估就业状况。指标体系更新滞后于就业形态演变,平台用工、远程办公等新型工作方式缺乏对应统计标准。城乡分割的统计指标阻碍整体就业形势研判,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就业状态难以准确归类。缺乏前瞻性预警指标使得就业风险难以及时发现,无法为政策调整提供早期信号。

2.3 统计时效性不足的体现

数据滞后严重影响政策响应速度,当就业市场出现波动时难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常规统计调查周期较长导致信息更新缓慢,月度数据发布存在时滞,难以及时反映就业市场最新变化。应急统计机制不健全使得突发事件影响评估滞后,疫情期间就业冲击难以及时量化。数据加工流程繁琐延长了产出周期,多层审核校验虽然确保质量但牺牲了时效性。信息共享机制不畅导致部门数据难以及时整合,行政记录与统计调查数据存在时间差。预测预警能力薄弱难以及早发现趋势性变化,就业市场转折点往往事后才能确认。

3 完善就业统计的建议

3.1 改进统计方法的具体措施

构建多元化的数据采集体系是提升统计质量的基础,应当推动传统调查方法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在保持概率抽样调查科学性的同时,积极引入行政记录、商业平台数据等替代数据源,通过多源数据相互校验提高准确性。重点加强新就业形态统计,设计专门的抽样框架和调查问卷,准确捕捉平台用工、自由职业等非标准就业。完善就业状态判断标准,细化就业、失业的界定细则,制定适应新型就业形态的分类标准。推广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开发移动端调查 APP,提高数据收集效率和真实性。建立就业统计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开展数据质量核查,识别和改进薄弱环节。加强统计能力建设,培训专业调查队伍,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创新数据校验方法,运用逻辑检查、横向比对等技术手段识别异常数据。建立统计诚信体系,完善数据质量问责机制,杜绝人为干扰。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方法交流,借鉴先进国家在新经济统计方面的经验。

3.2 优化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路

建立多维度、分层级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是改革的核心,应当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并重。在保留核心劳动力市场指标基础上,增加反映就业质量的新指标,包括工作稳定性、社会保障覆盖、职业发展空间等维度。细分行业和职业分类标准,建立适应新职业发展的动态更新机制,及时纳入新兴职业类别。设计灵活就业专项指标,量化平台用工、众包工作等新型就业形式的规模和质量特征。完善城乡融合的就业指标,建立覆盖所有劳动者的统一统计框架,消除身份壁垒。增加区域性就业指标,反映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就业特点。构建就业景气指数体系,整合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增强趋势预判能力。设计国际可比的核心指标组,便于开展跨国就业状况比较研究。

3.3 提升统计时效性的策略

建立高效灵敏的就业统计生产体系是应对快速变化市场的关键,需要再造数据流程和应用新技术手段。压缩数据生产周期,优化审核发布流程,在确保质量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速度。建设就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实时数据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近实时统计监测。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就业直报点制度,获取第一手市场动态信息。开发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快速提取和分析文本数据。完善应急统计机制,制定突发事件专项调查预案,确保危机时期数据不断档。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行政记录的及时互通互用。构建就业预测预警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分析趋势变化,提供前瞻性研判。推广可视化分析工具,开发交互式数据仪表盘,支持决策者快速掌握关键信息。建立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增加高频数据产品供给,满足不同层面的信息需求。通过时效性提升使统计数据真正成为政策制定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增强就业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

完善就业统计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计制度创新、技术手段升级与部门协同推进相结合。通过扩大统计覆盖面、优化指标设计、提升数据质量,构建更加精准的就业监测网络,将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新形势下就业统计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统计方法,更好地服务就业优先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促进会《支持和促进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新就业形态统计与制度创新初探[J].中国就业,2024,(12):11-13.

[2]李鹏,闫锋.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6):18-23.

[3]赵鹤紫.青冈县劳动力就业统计工作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

[4]张晓霞.为稳就业保就业贡献统计力量[N].中国信息报,2022-03-10(001).

[5]姬怡帆.关于湖南省就业因素的统计分析[J].商展经济,2020,(05):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