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策略
卢利升
内蒙古济禹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015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水利建设的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监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越来越多,项目规模和投资额不断增大。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施工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复杂工程对实时监控、精确调度及综合协调的需求。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因此,研究其质量控制要点,不仅是施工环节的管理需求,更是保障工程效益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举措。本文将结合当前实践问题,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展开系统分析。
一、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与现场管理基础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工程质量直接关乎工程效益和使用寿命。要实现工程目标,首先需建立科学、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当前,一些工程项目仍存在制度执行不严、标准落地困难等现象。部分施工单位对质量控制体系理解不深,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较为普遍,导致质量问题频发。对此,应从源头上完善管理制度,严格项目招投标过程,强化设计审查和施工图纸交底,确保工程技术要求明确、管理责任清晰。同时,加强施工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制度,使施工团队对技术规范有清晰掌握,增强执行力。
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应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链条,明确各级管理职责与质量考核指标,推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跟踪机制。在施工阶段,应加强材料进场检验、过程质量巡查和关键工序监控,落实质量信息登记与责任追溯制度。通过建立统一的质量信息管理平台,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与分析,提高现场应变能力与质量风险控制效率。此外,强化第三方监督机构作用,推动质量监理、检测单位形成协同监管机制,也是完善质量管理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二、关键工序与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质量管理是保障工程安全、助力功能实现、持久耐用的关键。水利工程通常涉及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水工结构施工等多个复杂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针对不同工序,需制定精细化的控制措施。如在基础处理阶段,应严格控制地基加固和岩体稳定性,确保支护结构受力均匀、沉降在设计范围内。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配比准确、振捣充分、养护及时,以避免因裂缝、蜂窝麻面等缺陷影响结构强度。
防渗与防护施工也是水利工程的重要质量控制环节。特别是在水库、渠道及闸坝工程中,防渗处理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应依据地质条件选用合适的防渗材料与工艺,严格施工缝、伸缩缝与接缝的处理质量,确保结构完整性。对边坡防护施工,应根据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采用锚固、喷浆、排水等多种技术组合,提高边坡抵御自然侵蚀与结构变形的能力。控制关键工序质量不仅需要技术保障,也需全流程监测与反馈机制的支持,以实现动态管理与纠偏。
三、施工人员管理与质量意识提升机制
施工人员是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直接执行者,其素质水平对工程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在一些基层项目中,仍存在操作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增加了质量管理的不确定性。应从制度层面推动人员管理机制改革,建立以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绩效考核为核心的人才保障体系。施工单位需对各类岗位进行分类管理,明确职责权限,鼓励技术人才与技能工人长期稳定参与工程建设,减少劳动力更替频繁带来的管理风险。对于关键岗位如测量、焊接、模板施工等,应建立专项能力考核机制,确保人员在具备上岗资质的同时能够胜
任具体工艺流程的操作要求。
此外,应持续开展质量意识宣传和培训活动,将“质量为先、安全第一”的理念植入施工全过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质量事故警示教育、技术比武等形式,提升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与操作规范化水平。鼓励一线技术人员参与质量评审与方案优化,提高其主体性与责任感。建立“首件验收”“样板先行”制度,通过样板工序规范后续施工操作,实现现场管理标准化。同时加强班组间的质量竞赛与激励机制,形成比学赶超、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氛围,推动管理理念向基层延伸、责任落实到具体环节。为了巩固培训成效,还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和施工模拟平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实操性,使施工人员在模拟环境中掌握标准工艺流程与应急处理技能,从源头上筑牢质量管理的基础。
四、新技术应用与工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施工、BIM 技术、无人机巡检、数据监测系统等现代手段逐步应用于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通过建立智慧工地平台,可实现施工数据的实时采集、远程监控与全过程记录,减少人工干预误差,提高监控的精度与效率。施工过程中的沉降、位移、温度等关键指标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自动采集与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利用无人机高空巡检和三维建模技术,可直观反映施工现场情况,实现可视化的质量监管。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升了工程透明度,也为管理者提供了精准决策依据,有助于实现精细化管控与快速响应。
水利工程质量保障还需从制度层面完善质量责任体系与问责机制。可设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检测五方共同参与的联合质量管理小组,构建多方参与、分级负责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制度规范施工单位质量行为,引入工程质量保险、第三方评估等市场机制,提高各参与方的质量自律意识与风险防控能力。建设过程中建立质量档案,实现全过程可追溯,是实现“事前预控—事中监管—事后问责”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支撑。同时鼓励将大数据分析与区块链技术引入质量管理环节,实现施工资料的加密存储与数据防篡改,为后期的质量追责和经验复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未来,数字化管理、智能监管与协同治理将成为水利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发展方向,推动工程质量管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系统科学型全面转型。
结论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管理既是基础保障,更是效率与效益的体现。本文分析表明,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需要从制度建设、关键工序控制、人员管理以及新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系统推进。只有将质量意识渗透到施工全过程,构建起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双重目标,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福祉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许晓曦.Z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扬州大学,2024.
[2]刘宏潮.基于模糊AHP的W安置房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24.
[3]邓忠启.全面质量管理下水利枢纽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J].四川水利,2024,45(02):79-82+139.
[4]邓忠启.全面质量管理下水利枢纽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J].四川水利,2024,45(02):79-8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