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生态建设中植树造林技术要点分析

作者

吕明泉

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 内蒙古阿尔山 137801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树造林作为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生态治理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生态理念的深化,植树造林技术不断优化,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转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树种配置不合理、造林成活率低、后期管护不到位等,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入研究并合理应用植树造林的关键技术,对于提高造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植树造林的概念与意义

植树造林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在适宜的土地上种植林木,形成或恢复森林植被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新造林,也涵盖更新造林、退耕还林等多种形式。植树造林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能够有效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防止风沙,对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等方式,可以带动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此外,植树造林还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实施过程中也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地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显著的社会效益。

2.植树造林的主要技术要点

2.1 科学选择适生树种

树种选择是决定植树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需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等要素,挑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良好的乡土树种,也可谨慎引进优良品种。在气候适应性方面,要优先选取与当地温度、降水、光照等条件相契合的树种;就土壤适应性而言,不同树种对土壤 pH 值、养分含量、排水性能等要求各异,必须进行针对性选择;从生态功能导向来看,依据不同的造林目的,如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碳汇林等,应选择具备相应生态功能的树种组合。例如,在高温多雨且土壤酸性较强的南方地区,桉树、马尾松等树种较为适宜;而在干旱少雨、风沙较大的北方地区,杨树、沙棘等则是不错的选择。

2.2 合理进行整地作业

整地作为植树造林前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整地方式上,需根据地形和立地条件,选择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等方式。对于全面整地,适用于地势平坦、杂草较多的区域;带状整地常用于坡度较缓的山地;块状整地则多用于地形复杂的山区。一般而言,乔木林的整地深度应控制在 30 - 50 厘米之间,灌木林的整地深度可适当浅一些。整地时间宜在造林前 1 - 2 个月完成,这样能使土壤充分沉实,减少水分蒸发。比如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造林,提前做好整地工作,可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树木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3 规范栽植技术

合理的栽植技术对林木的初期生长和成活率有着直接影响。首先,要选用健康、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的一级苗,以确保苗木质量。其次,需根据树种特性、造林目的及立地条件确定合理的初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例如,速生杨的初植密度一般为每亩 110 - 167 株,而一些珍贵树种由于生长缓慢,初植密度可适当降低。在栽植方法上,挖穴规格应满足树种根系发育需求;栽植时要做到“深埋、压实、扶正”,保证根系舒展;雨季造林时要注意排水,防止积水烂根;干旱地区可采用容器苗、覆膜保墒等节水造林技术。以新疆地区为例,采用容器苗造林可显著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减少水分蒸发。

2.4 加强后期抚育管理

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是保障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成林率的重要环节。每年至少要进行 2 - 3 次松土除草,以防止杂草与林木竞争养分。施肥灌溉方面,要根据林木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适时施肥,干旱地区应建立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系统。例如,在华北地区的一些干旱山区,通过滴灌系统为树木提供精准的水分和养分,可有效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在病虫害防治上,要定期巡查,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生物、物理或化学防治措施。当林木进入郁闭阶段后,需适时进行间伐和修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优质木材形成。比如在东北的人工红松林,通过合理间伐和修枝,可提高木材的质量和产量。

3.不同区域的植树造林技术策略

3.1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风沙大等难题,使得造林工作难度显著增大。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适宜的技术。首先,要选择耐旱、抗风沙的树种,像樟子松、梭梭、柠条等,这些树种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其次,推广节水造林技术至关重要,例如集雨造林可有效收集雨水,为树木生长提供水源;覆盖保墒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容器苗造林则能提高苗木成活率,减少水分需求。最后,建设防护林体系是控制风沙危害的关键措施,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带,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侵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3.2 南方湿润地区

南方地区降水充沛,为多种树种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但也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和病虫害问题。在此区域,宜采用混交林模式,不同树种相互搭配,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森林的抗逆能力。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比如进行梯田整地,可减缓坡面水流速度,减少土壤冲刷;建设拦沙坝,拦截泥沙,防止水土流失。此外,注重林分结构调控十分必要,合理调整树种组成和密度,改善森林通风透光条件,从而防止病虫害的暴发,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3 石漠化地区

石漠化地区土壤贫瘠、植被稀少,生态修复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在该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应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先锋树种,这些树种能够在恶劣的土壤条件下扎根生长,为后续生态恢复奠定基础。同时,采用封山育林、补植补造等综合措施,减少人为干扰,促进自然恢复,对缺失植被的区域进行补植,增加植被覆盖度。另外,引入菌根、绿肥等改良土壤技术也不可或缺,菌根能够增强树木对养分的吸收能力,绿肥则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为树木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植树造林是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目标的基础工程,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创新和完善植树造林技术体系,推动造林绿化由“量”向“质”的转变。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造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兰光雄.浅谈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中的绿化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No.217(01):145+148.

[2]马跃.林业植树造林技术的运用浅析[J].种子科技,2020,38(14):72+74.

[3]季凤华.植树造林技术与造林管理措施分析[J].现代园艺,2019,No.382(10):62-63.

[4]单士臣,陈业强.植树造林技术要点与管护措施探讨[J].乡村科技,2019,No.221(1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