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的地下空间利用与设计优化

作者

刘凯

370321199405193035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讨地下空间利用与设计优化的重要性、现状及面临问题。详细阐述地下空间在功能布局、结构设计、环境营造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结合实际案例展示成效,剖析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充分挖掘地下空间潜力,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推动建筑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当下,建筑工程向地下要空间成为必然趋势。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仅能拓展建筑功能、缓解地面空间压力,还能促进城市集约发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侵扰,对打造宜居、高效的城市环境意义非凡。优化地下空间设计,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关乎地下空间开发的成败优劣。

二、地下空间利用现状与问题剖析

(一)功能利用局限

当下,众多建筑的地下空间应用模式趋于刻板单一,多数被简单设定为停车场或设备间,功能发挥余地狭小。即便地下商业有所萌芽,但其业态往往千篇一律,充斥着缺乏新意与差异化魅力的零售店铺,未能充分释放地下空间承载多元复合功能的巨大潜能,难以契合民众日益丰富多变的消费、休闲、社交等多元诉求,致使相当比例的地下空间处于闲置或低效运转状态,宝贵资源无端荒废。

(二)设计协同缺失

在建筑规划设计流程中,地上与地下部分常常被割裂对待,缺乏有机统一的通盘考量与协同作业。这一弊端直接映射在地下空间内部,表现为各楼层布局杂乱无章,人员、车辆、物资流线相互交织冲突,竖向交通枢纽设置笨拙不便。诸如部分老旧建筑的地下停车场,车位规划缺乏科学性,通道狭窄局促,转弯半径严重不足,车辆进出仿若 “螺蛳壳里做道场”,艰难异常,既严重阻碍使用效率提升,又如同隐匿的 “定时炸弹”,为安全事故埋下隐患,极大地桎梏了地下空间品质进阶。

(三)环境营造短板

囿于地下空间天然的封闭属性,采光与通风条件先天欠佳,极易滋生潮湿、闷热、空气污浊等弊病。传统设计思维在环境营造维度着力浅薄,过度依赖高耗能的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系统,不仅运行成本高昂,且实际效果差强人意,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地下空间的舒适度,使得使用者身处其中体感不佳,进一步折损了地下空间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令其沦为人们避之不及的 “城市死角”。

(四)安全防护隐忧

地下空间在消防安全、防水防潮、结构稳定等安全防护层面面临特殊挑战。消防疏散通道规划若不合理,火灾发生时浓烟积聚难散,人员逃生受阻;防水设计若有疏漏,地下水渗漏将侵蚀建筑结构,危及整体安全;地下结构长期承受复杂荷载,若设计未充分考量耐久性与抗震性能,一旦遭遇极端情况,后果不堪设想,这些安全隐患为地下空间的利用蒙上阴影。

三、地下空间利用与设计优化策略

(一)功能复合化布局

1.多元融合规划

打破单一功能局限,将商业、文化、娱乐、交通枢纽等功能有机融合于地下空间。例如在城市核心区大型建筑地下,规划集购物、餐饮、小型展览、地铁换乘于一体的综合体,不同功能区相互补充、协同引流,形成 1 + 1 > 2 的集聚效应,提升地下空间活力与吸引力。

2.弹性空间预留

考虑未来发展不确定性,设计部分弹性可变空间。采用大跨度结构、可拆卸隔断,以便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功能布局,适应新业态入驻,延长地下空间使用寿命,避免过早功能淘汰。

(二)整体性协同设计

1.地上地下一体化

从项目初始规划阶段,就将地上地下作为整体统筹考量。建筑外形、立面风格与地下入口衔接自然流畅;地下结构与地上结构协同受力,合理选型,如采用筏板基础兼顾地下空间开发,减少基础重复建设,节约成本,保障整体稳定性。

2.流线优化设计

精细规划人流、车流、物流通道,实现分流有序。设置清晰标识引导系统,优化竖向交通,如增加自动扶梯、电梯数量与布局合理性,缩短换乘距离,提高通行效率,确保地下空间便捷可达,改善使用者行动体验。

(三)环境品质提升

1.自然采光通风引入

利用采光井、下沉式庭院、光导管等技术手段,将自然光引入地下深处。下沉式庭院周边布置商业休闲区,营造宜人氛围;光导管收集屋面光线并传输至地下,增加自然光照面积,配合自然通风风道设计,形成空气对流,降低能耗同时改善室内环境品质。

2.智能环境控制系统

安装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仪等智能设备,实时调控通风、空调、除湿系统。根据实时数据自动优化运行模式,维持地下空间舒适温湿度、清新空气,为使用者打造健康舒适环境,提升空间满意度。

四、地下空间利用与设计优化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城市新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涵盖高铁站、长途汽车站、城市公交站及配套商业设施,总建筑面积 30 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 10 万平方米,需高效整合多元交通功能,优化旅客换乘体验,同时提升商业运营活力。

(二)实施过程

1.功能复合化布局

地下一层规划为综合换乘大厅,无缝衔接高铁、长途、公交站点,设置清晰引导标识;周边布局各类餐饮、便利店,满足旅客即时消费需求;地下二层设大型停车场,采用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提高车位周转率;局部预留弹性空间,为未来引入共享出行服务设施做准备。

2.整体性协同设计

地上建筑以流畅曲线呼应交通流线,地下入口自然融入;基础采用桩筏基础,兼顾地下空间开发。优化竖向交通,设置多部自动扶梯、直梯连接各层,确保旅客便捷换乘,减少步行距离,流线简洁高效无交叉。

3.环境品质提升

在换乘大厅上方设置大型采光井,引入自然光照,周边布置绿植景观;光导管将光线引入停车场,改善照明效果;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空气质量,为旅客营造舒适候车、换乘环境。

(三)成效展示

该交通枢纽投入使用后,日客流量达 10 万人次,旅客换乘时间平均缩短 15 分钟,商业区域开业率达 90% 以上,租金收益良好。地下空间明亮舒适,功能布局合理,成为城市交通与商业融合典范,为类似项目提供成功范例。

五、地下空间利用与设计优化未来趋势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需求升级,地下空间利用与设计将呈现新趋势。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深度赋能,利用 BIM 实现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优化设计决策;另一方面,绿色可持续理念强化,如结合地热能、雨水收集等技术,打造低碳地下空间。同时,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有望突破,拓展人类城市活动边界,为未来城市发展开辟新天地。

六、结论

建筑工程地下空间利用与设计优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直面现状问题,通过功能复合、整体性协同、环境品质提升等策略优化设计,结合实例验证成效,展望未来趋势,可充分挖掘地下空间潜能,助力城市迈向集约、高效、宜居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王椿新. 人防工程建筑设计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分析[J]. 铁道建筑技术,2025(1):105-107,143. DOI:10.3969/j.issn.1009-4539.2025.01.025.

[2] 蔡小虎. 人防工程建筑设计优化与地下空间高效利用策略[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4,12(28):25-27.

[3] 赵铎卿,徐睿娇. 高层建筑地下停车库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优化策略探讨[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20):64-66. DOI:10.3969/j.issn.1672-2167.2024.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