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应用分析
张俊强
15012419870920279x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 BIM 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全面剖析其在可视化进度展示、进度计划优化、实时进度监控以及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显著优势。针对当前 BIM 技术应用面临的技术障碍、人员能力欠缺和管理模式不匹配等问题,提出通过人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技术应用需求的策略,旨在为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提供高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的技术革新与管理升级。
关键词:BIM 技术;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应用策略;技术创新
引言
随着道路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度的日益提升,施工进度管理成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传统施工进度管理手段在面对复杂的工程信息和多方协同需求时,逐渐暴露出沟通效率低、计划调整不灵活、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BIM 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三维建模、信息集成和协同作业功能,为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BIM 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BIM 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1.1 可视化进度展示与沟通
传统的道路工程进度展示依赖于二维图纸和文字报告,信息表达抽象,不同参与方理解容易出现偏差。而 BIM 技术构建的三维模型,能将道路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以直观的方式呈现。通过颜色、透明度等区分不同施工区域和进度,业主、施工方、监理等各参与方可以清晰看到工程实时状态,减少沟通成本,提升协同效率。例如在道路桥梁建设中,各结构的施工进度在 BIM 模型上一目了然,便于各方及时交流施工情况。
1.2 进度计划优化与模拟
BIM 技术能够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数字化模拟。通过输入施工工艺、资源分配、时间节点等信息,构建进度计划模型。在模型中可以提前模拟不同施工方案下的进度情况,预测潜在的施工冲突和延误风险。比如在道路交叉施工或复杂地质条件下,通过模拟不同施工顺序和资源调配方案,找出最优施工路径,优化施工顺序,合理分配资源,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混乱和延误。
1.3 实时进度监控与预警
借助物联网技术,将施工现场的传感器数据与 BIM 模型关联,实现对施工进度的实时监控。一旦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例如通过监控道路基层铺设的施工速度和完成量,当进度滞后时,及时提醒施工人员调整施工安排,确保工程按时推进。这种实时监控和预警机制,让管理人员能迅速采取纠偏措施,保障施工进度。
1.4 资源合理配置与协同管理
BIM 技术可以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对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动态管理。通过模型分析各施工阶段所需资源,提前做好资源调配计划。各参与方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协同工作,共享资源信息,避免资源浪费和冲突。如在道路施工材料供应中,根据 BIM 模型预测的材料需求,供应商可以按时、按量供应材料,施工方也能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BIM 技术应用现存问题分析
2.1 技术应用障碍
BIM 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不同 BIM 软件之间的兼容性较差,导致数据在不同平台传输时容易出现丢失、格式不匹配等问题。例如,在设计阶段使用的软件与施工阶段使用的软件可能无法无缝对接,使得设计模型在施工过程中难以有效利用,影响工作效率和项目进度。BIM 模型的数据量庞大,对计算机硬件性能要求较高。普通的工程电脑难以支撑复杂道路工程 BIM 模型的快速运行,导致模型加载缓慢、操作卡顿,严重影响工作体验。
2.2 人员能力不足
当前,道路工程领域专业人员对BIM技术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许多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BIM技术培训,对BIM软件的操作生疏,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在利用BIM模型进行进度管理时,由于不熟悉软件操作,不能准确输入施工信息,导致进度模拟结果不准确。既懂道路工程专业知识又熟悉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这使得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将BIM技术与工程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无法有效解决工程中的复杂问题。
2.3 管理模式不适应
传统的道路工程管理模式侧重于线性管理,各参与方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同性差。而BIM技术强调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这与传统管理模式存在冲突。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导致 BIM 模型中的信息难以在各参与方之间有效流通。
三、BIM 技术应用提升策略
3.1 技术层面优化
针对 BIM 软件兼容性问题,行业协会与软件开发商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确保不同软件间数据的顺畅交换与共享。建立通用的数据格式,使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使用的不同BIM软件都能识别和处理,避免数据丢失或格式错误。加大对数据安全防护技术的研发投入,采用加密算法、访问权限控制、网络防火墙等多重手段,保障BIM模型数据的安全性。对于建模难度大的问题,研发更智能、便捷的建模工具,简化建模流程,提高建模效率。
3.2 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
制定全面且系统的BIM技术培训计划。在基础理论培训方面,涵盖BIM技术原理、相关标准规范等内容,让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对BIM技术有深入理解。实操技能培训则通过模拟项目、实际案例操作等方式,使学员熟练掌握BIM软件操作技巧,如模型搭建、进度模拟等。管理应用培训聚焦于如何将BIM技术融入施工进度管理流程,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企业内部也可建立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 BIM技术人员指导新手,加快人才成长速度,培养出既懂道路工程专业知识又精通 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3 管理模式创新
构建适应 BIM 技术应用的管理模式,首先要优化组织架构,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建立以 BIM 技术为核心的协同工作小组。该小组由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人员组成,负责统筹协调项目全过程的 BIM 技术应用。调整工作流程,将 BIM 技术融入项目的各个阶段,从设计阶段的模型创建,到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质量控制,再到运维阶段的信息查询与更新,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流程。明确各参与方在 BIM 技术应用中的职责,例如设计方负责创建准确的 BIM 模型,施工方依据模型进行施工进度管理和资源调配,监理方利用模型进行质量监督等,确保各方协同高效工作,充分发挥 BIM 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的优势。
结语
BIM 技术为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带来可视化展示、计划优化、实时监控及资源合理配置等显著优势。尽管当前存在技术应用障碍、人员能力不足和管理模式不适应等问题,但通过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管理模式创新等策略,能有效推动 BIM 技术的应用。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行业持续探索,BIM 技术有望在道路工程领域发挥更大价值,助力施工进度管理水平迈向新高度,为道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戴雅芸.基于BIM技术的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应用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5,(01):149-151.
[2]贾兴起.建筑工程施工进度预测与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分析[J].居舍,2021,(16):57-58.
[3]于俊鹏.BIM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安徽建筑,2021,28(04):69-70.
[4]韩强光.建筑工程施工进度预测与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3):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