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理实相融”的智慧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叶蕊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摘要:高校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承担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有着帮助学生叩响专业大门、树立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在数智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具个性的人力资源、更具挑战的数字技术以及更多样性的数据要求等特征,这就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当然也就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基于对重庆市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明确定位课程目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培育信仰坚定、富有家国情怀、法治精神、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能力、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士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课程在各高校的授课对象主要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从知识层面,已经学习了管理学等先修课程,知识理论掌握情况不错,但也有水平不一情况;从认知层面,该阶段学生个性化和独立意识较强,思维活跃,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可塑性很强,这是一个拔节育穗的关键时期;从方法层面,大学生思维较活跃、不太喜欢枯燥的课堂,排斥纯理论、空洞的填鸭式教学,但学习主动性和能力较好、注重考试、实践能力较为欠缺。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决定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的依据。而本课程在教学定位时不够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等方面思考,没有分层次构建目标体系。

2.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首先,较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是毕业后就进入高校承担教学工作,缺少企业岗位工作经验,具有3年以上企业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仅18%,且教师行业培训资源匮乏,年均参与企业挂职的比例不足8%,教学过程中更多凭经验教学,实践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其次,虽然智慧教学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对智慧教学理念认识不足,对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将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有效整合的能力较为欠缺,根据调研,63%的课程未融入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如AI招聘系统、eHR数据分析平台);再则,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掌握不够,授课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容易出现流于形式,或者教学时将思政内容讲解独立出来,导致教学内容分化,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知识,并且不能保证思政内容在课程中的系统呈现。

3.教学模式单一、“理实相容”流于形式

课程教学中,虽然有些高校构建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采用“五段式”教学法,71%的课堂仍以单向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演示的方式教学,仅9%的课程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践环节普遍薄弱,仅29%的课程设置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企合作中56%的协议缺乏实质性内容,学生实习多局限于低价值辅助工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相融合,但是部分高校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流于形式,仍然偏重于理论建设,虽有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存在理实分离的情况。

4.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

课程评价更多以理论考试为主,技能考核为辅,考核主体和方式单一。注重理论成绩,或者在部分高校理论成绩是唯一的考核标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协调。理论知识的外显与德育价值的内隐,二者相辅相成,同向而行。但如何评价课程效果,外显的理论知识技能通过考试和实操能够评价,但通过课程教育学生是否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是否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内隐性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存在难于评价的困难。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1.明确定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目标

教育中首要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初心”,因此本课程改革首先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目标。结合社会背景、行业对人资源管理从业者知原理、会方法、重道德、讲法规的要求,以及“两性一度”课程建设标准,本课程建立了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价值塑造三层次目标体系。

2.树立并提升专业课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及能力

通过教师培训、交流、竞赛等方式,逐步树立并提升专业课教师教学正确理念、意识和能力,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团队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时,能领会、运用智慧教学手段、同时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思政素养、专业技能的培育,突出教师对学生知、情、意相统一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指导。

3.融合创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PASE+BOPPPS”混合教学模式

通过团队教师不断实践摸索,融合创建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PASE+BOPPPS”混合教学模式(如图2)。本着学习规律,建立PASE循环,依次推进点化point、实化actualization、活化survive、进化evolution,循环反馈。点化,基于课程思政大背景、社会背景、行业要求开发课程思政目标、职业素养;实化,全过程多角度润物细无声融入思政元素,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情;活化,采用学科竞赛、实验实训,以赛促学、以训促学;进化,通过专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塑造社会实践能力,实现课程高阶目标。

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辅以BOPPPS模式,采用课程引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六个教学环节,建立以教学目标导向、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模式。课前通过自主预习、在线平台推任务,估量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实现“估”;课中结合优慕课平台,通过任务导入、学习新知识、课堂练习、案例讨论、作业布置等方式实现“导、学、练、论、洁”;课后通过平台资源推送、课后拓展、布置调研任务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现“悟”。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全过程、多角度用知识点再构建课程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并夯实学生理论知识,以学科竞赛、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等方式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理实相融”,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育人之功。

4.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本课程建立“期末考试60%+过程性考核40%”、“德+思+能+创”评价模式开展多元化评价,有效进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内隐外显评价,从而实现以评促学。如表1,可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要素。

三、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成效

1.团队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学工作得到学校教学督导的一致好评,学生评教结果均能达到平均分95分以上;毕业生对课程满意度、任课教师满意度等满意度实现不断提升;团队教师多次评为校级优秀教师;主讲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竞赛获得一等奖;团队教师成功申报、参与市级教学改革项目、一流课程、校级教改和人文社科项目。

2.学生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普遍认为课程有了深度、课堂有了广度、教师有了温度,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也为学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增添了新动力。通过数据整理,本课程平均课堂到课率、课堂抬头率和参与率逐年提高。

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高度提升,勇于挑战自我,不怕苦不怕累,以赛促学。团队教师多次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西南大区“特等奖”、“二等奖”、市级“二等奖”、“三等奖”等优异成绩,团队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3.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通过课程评价模式改革,使得学生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实践技能提高也更为重视,并且在参与公益服务、学科竞赛、专业实习、创新创业等方面产生了更大的热情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近年该专业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同学们不再盲目地追求就业地、薪资、职位等。同学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职业发展,就业视野更加广阔,考研、考公、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创业、就业方式多样。到祖国的中西部去、到祖国的一线去的学生逐年增多,近三年西部就业率均达到80%以上,真正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用青春汗水和智慧书写人生最美的篇章。

4.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性

积极拓展实训基地,不断提升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素质及能力。本专业近五年陆续与深圳创维、上海数喆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均为良好以上。

四、总结

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实现学生的价值塑造和引领,要带领学生扎根中华热土,感知时代精神,培育具有信仰坚定、富有家国情怀、法治精神、创新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在教学的全过程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培育具有社会适应力的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不断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将“理实相融”真正落到实处,通过产教融合、学科竞赛等方式培育具有社会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在后续的教学中,本课程将继续在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以及思想引领上不断进步。持续秉承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耿.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实践课程考评体系构建[C].贵阳:第十五届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暨新时代文化管理类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峰论坛论文集,2022

[2] 唐眉.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科技资讯,2018:167-168

[3] 辛瑞萍  任晓敏  陈岱云.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中的价值探析——以济南大学为例[J] .劳动保障世界,2020:6-7

[4] 赖可云.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的"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2

[5] 薛佩.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20

作者简介:叶蕊,女,汉族,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课题:202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3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