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建筑工程智能化管理研究
赵新玲
370304197805175826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物联网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机理与实践成效。剖析传统管理模式短板,详述物联网关键技术构成,阐述其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涵盖设计、施工、运维的智能化管理策略,探讨面临挑战与应对路径,旨在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提升行业整体效益。
一、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建筑工程行业正迈向智能化转型关键期。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为建筑工程管理革新注入强大动力。通过物物相连、实时感知、精准控制,物联网打破传统管理信息孤岛,实现建筑工程全要素、全过程智能化管控,对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工程质量、提升运营效率具有深远意义,正重塑建筑工程管理新格局。
二、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短板剖析
(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数据孤立存储,部门间信息流通不畅。设计变更难以及时反馈至施工、运维端,施工过程问题无法实时回溯至设计源头优化,运维数据难以为前期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使重复劳动多、决策效率低,阻碍工程顺利推进。
(二)实时监控乏力
传统模式多依赖人工巡检、阶段性验收,难以及时捕捉施工过程动态变化。如隐蔽工程施工质量、大型设备运行状态,无法实时监控,隐患难发现,一旦问题暴露往往损失惨重,且人工巡检受主观因素影响大,数据准确性、完整性难保障。
(三)资源调配粗放
施工资源管理凭经验估算,材料库存、设备闲置与需求高峰错配常见。材料采购过量积压资金,设备调配不当延误工期,人力安排不合理导致窝工,整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
三、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关键应用构成
(一)感知层技术
各类传感器是感知层核心,如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标签等。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养护环境,确保质量;压力传感器监控基坑支护、塔吊荷载,预防结构失稳;RFID 标签贴附建筑材料、设备,实现全生命周期追踪,从采购源头、运输轨迹到现场使用,信息一键掌控。
(二)网络层技术
通过蓝牙、Wi-Fi、ZigBee、4G/5G 等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物联网络,将感知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或本地服务器。近距离低功耗场景(如施工现场局部区域设备互联)常用 ZigBee,广域覆盖、高速传输需求(如远程监控)则依托 4G/5G,确保海量感知数据稳定、高速传输,为实时决策筑牢根基。
(三)应用层技术
面向建筑工程不同业务需求开发多元应用系统,如基于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可视化管理平台、施工进度智能管控系统、设备运维管理软件等。借助这些系统,管理人员可远程实时洞察工程全貌,依数据分析精准决策。
四、物联网技术助力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
(一)设计阶段
设计团队借助物联网实时采集施工现场地质、气候、周边环境数据,优化设计方案。如依据实地光照、温度数据优化建筑采光通风设计,利用地质监测数据调整基础选型;结合 BIM 模型与物联网,实现设计方案虚拟建造模拟,提前排查潜在问题,提升设计质量与效率。
(二)施工阶段
1.人员管理
为施工人员配备内置物联网芯片的安全帽、工卡,实时定位人员位置、轨迹,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预防危险区域违规闯入。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快速精准救援,保障人员安全;同时,记录人员工时、作业量,为绩效考核提供精准数据。
2.施工质量管控
混凝土、钢材等关键材料内置传感器,全程监测材料性能参数,确保质量合格;对关键工序(如桩基施工、钢结构焊接)安装监测设备,实时把控施工精度、工艺合规性,超偏差自动预警,及时返工整改,确保每道工序质量过硬。
3.施工进度优化
基于物联网数据搭建施工进度模型,对比计划进度,精准分析偏差原因。如因材料供应延误,及时协调供应商;因劳动力不足,快速调配人员,动态调整施工计划,保障项目按时推进。
(三)运维阶段
1.建筑设施设备运维
在电梯、空调、给排水等设备加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状态、能耗、故障参数,上传至运维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安排预防性维护,降低突发故障率,延长设备寿命;依据能耗数据优化设备运行策略,节能降耗。
2.建筑空间环境管理
室内外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传感器联动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节空调、照明、新风系统,营造舒适室内环境;同时,监测建筑结构健康状况,及时评估安全风险,确保建筑长期稳定运行。
五、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智能化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物联网设备厂商众多,产品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各异,不同系统间兼容性差,导致数据集成困难,如施工现场多品牌传感器数据汇聚至同一平台易出现乱码、数据丢失,阻碍物联网技术大规模、高效应用。
(二)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建筑工程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如设计图纸、人员信息、商业机密等,物联网数据传输、存储过程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露风险。一旦隐私泄露,不仅损害企业利益,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当前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防护技术亟待升级强化。
(三)初期投资成本高
引入物联网技术需购置大量传感器、通信设备,搭建服务器平台,开发应用系统,培训专业人员,对企业资金实力要求高。尤其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大,短期内难以见到直观经济效益回报,影响技术推广积极性。
六、应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挑战的策略探讨
(一)统一技术标准制定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设备厂商,加快制定统一物联网技术标准,涵盖通信协议、数据规范、接口标准等,确保设备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顺畅,降低技术集成难度,为物联网规模化应用铺就基石。
(二)强化数据安全保障
研发高强度数据加密算法,对传输、存储数据加密处理;建立严格访问控制体系,依据用户角色、权限分级授权访问;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计与漏洞扫描,及时修复隐患;同时,加强员工数据安全培训,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全方位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三)完善成本分担与激励机制
政府出台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对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建筑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专项金融产品,如物联网技术应用专项贷款、融资租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鼓励业主与施工企业协商,在合同中明确物联网技术应用成本分担方式,共享智能化管理带来的效益增值,激发应用动力。
七、结论
物联网技术为建筑工程智能化管理开启全新篇章,虽当前面临标准不一、安全隐患、成本高昂等挑战,但通过各方协同攻坚,统一标准、强化安全、优化成本,必将深度赋能建筑工程,实现管理模式革新,助力行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尹书霞,张春惠. 基于BIM技术的智慧绿色工程管理研究[J]. 办公自动化,2024,29(20):80-82. DOI:10.3969/j.issn.1007-001X.2024.20.026.
[2] 刘守宇,朱留洋,彭学忠,等. 基于BIM+物联网技术的轨道交通跨江大桥信息化施工管理研究[J]. 重庆建筑,2021,20(z1):40-43. DOI:10.3969/j.issn.1671-9107.2021.S1.40.
[3] 苗泽惠,李明慧. 基于BIM与IoT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智能管理研究[C]//2021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高端论坛论文集. 2021: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