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STEAM 理念下核心素养导向的高段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

作者

戴婧妤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

一、引言

STEAM 理念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类型,它着重强调借助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以及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把这一理念引入到高段语文教学领域之中,为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开拓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古诗中的科学原理”这般的探究项目,能够使得学生在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突破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壁垒,综合性地运用多学科知识,透彻地理解古诗的内涵,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STEAM 理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联

2.1STEAM 理念的内涵剖析

STEAM 理念不是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这五个学科的知识单纯地叠加,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展开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它着重强调知识要能跨界融合,关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的体验状况以及思考情况,通过项目式学习、解决问题等这类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有沟通能力等。例如,在开展有关桥梁设计的项目时,学生一方面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做结构计算,另一方面要利用科学原理来保证桥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同时借助技术手段完成模型的制作,并从艺术的角度考量桥梁的美观程度,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多学科协同发挥作用,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2.2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方面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性的部分,学生们依靠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细致梳理以及有效整合,逐步掌握语言运用诸多规律,促使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贯穿在整个语文学习进程之中,学生在开展阅读、进行写作、参与口语交际等各类活动时,能够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加以锻炼。审美鉴赏与创造主要在学生对文学作品予以欣赏以及评价的过程里有所体现,他们可以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美妙之处,从中发现作品蕴含的审美价值,并且通过自身的表达营造美的体验。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多元文化加以理解,让自身的文化自信得以增强。

2.3 STEAM 理念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在高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将 STEAM 理念融入其中,能够给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给予有力的支撑。就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而言,借助于“古诗中的科学原理”这样的探究项目,学生们在查阅相关资料、细致分析古诗里蕴含的科学知识,并且展开汇报交流这些活动时,需要运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加以提升。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学生需要从科学、技术等不一样的学科视角思索古诗中所蕴含着的原理,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模式能够让思维视野得到拓宽,同时还可以对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予以培养。从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而言,当学生们采用艺术形式,比如画诗配画、编写科学短剧等方式展现古诗里的科学内容之时,就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察觉到古诗的审美价值,使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而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通过对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展开探究,能够让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古代文化中对于自然科学的认知情况,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古诗中的科学原理”探究项目的设计思路

3.1 项目目标的设定

“古诗中的科学原理”探究项目通过对古诗里科学原理展开探究,实现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语文素养层面,要提升学生针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强化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精准表述自身对古诗内科学知识理解的能力。从跨学科素养角度而言,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读古诗里的自然现象,利用数学方法展开简单的数据分析,例如,在探究涉及数字的古诗之时。借助诸如网络搜索、资料整理软件等技术手段收集并整理信息,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创作形式呈现古诗中的科学场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3.2 项目实施的流程规划

项目实施具体划分成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选用蕴含显著科学原理的古诗作为引导素材,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包含了水流的重力势能转化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划分成各个小组,同时明确各小组需要承担的任务。各个小组依据教师给出的古诗,通过相互讨论确定本小组想要深入探究的古诗主题,并且制定初步的探究规划,包括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内容。进入到第二阶段即探究阶段,小组成员应分工开展合作,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诸多资源查阅古诗创作的背景资料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等内容。比如,在探究《大林寺桃花》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的科学原理时,学生需要查阅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厘清海拔高度对气温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植物生长和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完成资料收集的基础之上,小组内部要开展讨论分析,尝试用自己语阐释古诗中蕴含的科学原理,随后把分析得到的结果整理成报告的形式。第三阶段即展示阶段,各个小组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如制作手抄报、编写科普小文章、创作科学绘画、表演科学短剧等。每个小组都要在班级内部汇报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则会进行提问以及给出评价,最后教师会进行总结与点评,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也会给出相应的建议。

3.3 项目资源的整合

要保证项目得以顺利施行,应对多资源加以整合。就知识资源而言,教师应提供内容丰富多样的古诗素材库,包括来自不同朝代、不同主题且蕴含科学原理的古诗。与此同时,还需要推荐与之相关的科学书籍、科普网站、纪录片等资源,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到科学知识。比如,可以推荐《万物简史》《时间简史》等科普书籍以及中国科普网、果壳网等等科普网站、《美丽中国》《地球脉动》等纪录片等等。在技术资源方面,学校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很方便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等设备查阅资料,教师也可以介绍几种资料整理软件,如思维导图软件、笔记软件等,以助力学生能更好地对信息加以整理和归纳。在人力资源方面,教师可以邀请科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师作为项目的指导专家,在学生碰到学科专业性问题时,他们就能给予相应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助活动,让他们彼此分享在探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心得体会。

3.4 项目的评估与拓展

在项目评估环节当中,应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切实确保其效果。过程性评价始终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着重关注学生在资料收集环节、小组讨论环节以及成果制作环节等诸多环节所展现的表现情况,比如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又能否做到有效进行沟通协作等方面。而终结性评价则主要是针对探究报告以及展示成果所具备的科学性、创新性等特性来予以评判。除此之外,还设置了自评以及互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表现加以反思,同时还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优点。在项目拓展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把探究方法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分析成语、谚语当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跨校交流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范围;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科普创作竞赛当中,将古诗当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传播推广,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相互融合的理解程度。

四、STEAM 理念在“古诗中的科学原理”作业中的体现

4.1 科学维度:用科学知识解读古诗

在‘古诗中的科学原理’作业里,科学维度有着重要的地位。学生需要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针对古诗里呈现出的诸如自然现象、生活常识等内容展开解读。例如,在对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进行探究时,学生能够从地理科学层面出发,剖析黄河的水系的分布以及河流所发生的溯源侵蚀等相关知识,了解诗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描写。而在探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学生则可以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切入,研讨植物具备的生长特性以及细胞所拥有的再生能力等知识,以此来阐释小草缘何会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学生便能够让语文学习和科学知识紧密地联结,不但能让自身对古诗的理解深刻,而且还能在科学知识的视野方面有所拓宽。

4.2 技术维度:借助技术手段辅助探究

技术手段给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带来了便利。在实施项目期间,学生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搜索数量众多的资料,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古诗里涉及到的科学术语的解释内容、与之相关的科学实验视频等。例如,在探究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所包含的光学原理之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有关光的折射、散射等相关实验视频,从而能够直观地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状况。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运用文档编辑软件以及演示文稿软件等工具,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并且进行展示。比如利用演示文稿软件制作精美的 PPT,呈现自己针对古诗中科学原理的探究经过、最终得出的结论等内容,以提升自身信息整理以及表达的能力。

4.3 工程维度:设计与实施探究方案

从工程维度而言,学生在对古诗里蕴含的科学原理展开探究时,需要自行设计并落实探究方案,这与工程师从事工程项目时的规划以及执行情况相似。各个小组在明确探究主题之后,要拟定详尽的探究计划,包含收集资料、分工协作、运用何种方式来验证自身观点等。例如,在探究王安石所写的《梅花》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话涉及的分子运动原理时,小组应设计实验方案,在不一样的温度环境下对花香的传播速度予以观察,记录相关数据并且展开分析。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务必要依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若遇到问题就得及时对方案做出调整,经由这样的过程培育学生的规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4.4 艺术维度:用艺术形式呈现成果

艺术维度能够给学生的探究成果展示增添丰富色彩以及趣味元素。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音乐、表演等诸多艺术形式,呈现自身对于古诗里科学原理的理解。例如,依据古诗《枫桥夜泊》所描绘的场景,学生可运用绘画技巧,绘制出一幅能够展现寒山寺夜景,并呈现月亮倒影在水中的画面,与此同时,还可在画面的旁边标注其中涉及到的光的反射这类科学原理。学生也能够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利用废旧材料搭建古诗中所描述的建筑场景,例如,在探究《登鹳雀楼》时搭建鹳雀楼模型,而且要对建筑结构所运用的物理原理加以解释。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编写和古诗科学内容相关联的剧本,开展短剧表演活动或为古诗谱曲,借助音乐的形式传达古诗中的情感以及科学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

4.5 数学维度: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数据

在“古诗中的科学原理”这一探究活动中,数学方法亦存在特定的应用情形。当学生在开展探究工作且涉及到部分数量关系以及数据统计相关事宜时,便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加以分析。例如,在探究古诗里有关时间、季节变化的描写和科学规律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能够收集不同年份处在同一季节的气温、日照时间等各类数据,运用诸如折线图、柱状图等数学图表展开统计分析,仔细观察数据呈现出的变化趋向,如此便可精准地领会古诗中所刻画的自然现象其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而在针对涉及植物生长周期的古诗展开探究之时,学生还能够通过数学计算的方式,推算植物生长的各个时间节点,加深自身对于植物生长规律的认知,很好地展现了数学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工具性作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 STEAM 理念之下所开展的“古诗中的科学原理”探究项目,给高段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开拓了颇具创新性的路径。未来,应持续推动跨学科的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不断拓展多种实践场景,使语文学习能够在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的良好氛围中,切实转变成一片能够滋养学生核心素养不断生长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王改玲. STEAM 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5, (13): 119-12

[2]巨燕萍. STEAM 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开展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5, (04): 34-36.

[3]王丹,吴迪. 项目式学习推进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基于 STEAM 教育理念的启示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5, 41 (01): 23-27.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5.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