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策略

作者

郭海丽

敦化市第七小学校

1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原则

1.1 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对枯燥的学习任务缺乏兴趣。因此,在设计任务群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融入游戏、故事、竞赛等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例如,在识字任务中,设计“汉字迷宫”“猜字谜”等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在词语积累任务中,开展“词语接龙”“词语飞花令”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

1.2 系统性原则

语言文字知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任务群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低年级的识字写字、简单词语积累,到中年级的句式运用、段落梳理,再到高年级的篇章结构分析、语言风格感悟,每个阶段的任务都应相互衔接,逐步提升难度。例如,在低年级积累 ABB 式词语的基础上,中年级可拓展到 ABAC 式、AABC式等更多形式的词语,高年级则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1.3 实践性原则

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不能脱离实际运用,任务群的设计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语文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例如,在积累描写季节的词语时,可结合校园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春天的花草树木后,运用积累的词语进行描述;在梳理课文中的比喻句时,可让学生尝试仿写比喻句,描述自己熟悉的事物。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记忆。

1.4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务群的设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积累与梳理的主人。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累的内容、方式和伙伴,自主梳理知识体系。例如,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语言积累本”,自主记录感兴趣的词语、句子,并定期与同学交流分享;在梳理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对话的特点和作用。

2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内容

2.1 识字写字任务群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语言文字积累的基础。该任务群可设计为“初识汉字—辨析汉字—规范书写—趣味运用”四个阶段。在“初识汉字”阶段,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如象形字“日”“月”,指事字“上”“下”等,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辨析汉字”阶段,针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设计对比练习,如“己、已、巳”“辩、辨、辫”等,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它们的区别。“规范书写”阶段,指导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通过描红、临摹等练习,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趣味运用”阶段,设计“汉字组词比赛”“用生字编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识字成果。

2.2 词语积累与梳理任务群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可按照“积累词语—分类梳理—理解运用”的思路设计。在“积累词语”阶段,引导学生从课文、课外阅读、生活中积累词语,如从课文中积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眉开眼笑”“愁眉苦脸”,从生活中积累常用的礼貌用语“您好”“谢谢”“对不起”等。“分类梳理”阶段,指导学生按照词语的性质、用途等进行分类,如按词性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按描写对象分为描写景物、人物、事件的词语等,并通过制作词语卡片、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整理。“理解运用”阶段,设计词语搭配、选词填空、词语造句等练习,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用“兴高采烈”造句,描述自己开心的场景。

2.3 句式积累与运用任务群

句式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句式积累与运用任务群可分为“感知句式—模仿句式—创造句式”三个层次。“感知句式”阶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不同的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以及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并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一文中的“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一比喻句时,让学生感受比喻句的生动形象。“模仿句式”阶段,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进行仿写,如模仿排比句“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打篮球”,描写课间活动的场景。“创造句式”阶段,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句式进行表达,如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家乡,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2.4 篇章梳理与积累任务群

篇章梳理与积累任务群主要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的把握能力,可设计为“梳理篇章结构—积累精彩段落—借鉴写作方法”三个环节。“梳理篇章结构”阶段,引导学生通过找中心句、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方式,理清文章的脉络,如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的“总—分—总”等结构。“积累精彩段落”阶段,让学生摘抄课文中的优美段落、精彩语句,并注明积累的原因,如这段文字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或采用了生动的环境描写等。“借鉴写作方法”阶段,指导学生分析精彩段落的写作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

3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3.1 融入课堂教学,夯实积累基础

课堂教学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主阵地,教师应将任务群的内容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中。在识字教学中,结合课文语境引导学生识字,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在认识“蝌、蚪、变”等字的同时,了解它们与“虫”字旁的关系,帮助学生记忆。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积累,如学习《草原》时,让学生积累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和句子,并梳理作者的写作顺序。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如在写“我的好朋友”时,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描写人物外貌、性格的词语和句式,使习作更加生动具体。同时,课堂上要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梳理,如每节课结束前 5 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积累的知识点,通过同桌互查、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梳理巩固。

3.2 拓展课外资源,丰富积累内容

课外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言文字积累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推荐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如低年级的绘本、童话,中年级的寓言故事、科普读物,高年级的名著简版等,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如“校园成语故事大赛”“班级诗歌朗诵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积累的成果。此外,还可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如广告牌、报刊、电视节目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文字,如让学生收集街头错别字并进行纠正,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3 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积累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平台等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提供了新的方式。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汉字的演变、词语的含义等,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如通过动画演示“水”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过程。建立班级网络学习平台,如微信群、QQ 群等,让学生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如每天分享一个成语故事、一句名言警句等,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学习类 APP 辅助教学,如“汉字王国”“词语大冒险”等,让学生在游戏化学习中积累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4 开展分层指导,满足不同需求

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存在差异,实施任务群时要注重分层指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降低任务难度,如在词语积累中,要求他们每天积累 3-5 个词语即可,并重点掌握词语的读音和基本含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提高任务要求,如每天积累 10 个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语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积累情况,定期进行个性化辅导,如针对某个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困难,制定专门的识字计划,帮助其进步。

3.5 建立评价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观察、积累本检查、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如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对积累认真、内容丰富的学生给予表扬;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对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分享积累成果的学生给予鼓励。终结性评价可在单元结束或学期末进行,通过测试、展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积累效果,如开展“语言文字知识竞赛”“积累成果展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和展示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积累的数量,更要关注积累的质量和运用能力,如能否准确运用积累的词语造句,能否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等。

4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趣味性、系统性、实践性和主体性原则,从识字写字、词语、句式、篇章等多个维度设计任务内容;实施时,要融入课堂教学、拓展课外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分层指导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追求数量、防止任务形式化、关注个体差异和加强家校合作。通过科学合理的任务群设计与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扎实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顾锴豪. 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J]. 教师博览, 2025, (18): 7-

9.

[2]蒋菲.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策略 [J]. 作家天地, 2025, (1

7): 108-110.

[3]刘甜甜.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策略 [J]. 语文世界, 2025, (13):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