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热控自动化优化策略研究
金龙祥
身份证号码:411121198801040039
引言
电力系统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其稳定与效率对社会生产生活影响深远。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负荷变化加剧以及“双碳”目标推进,传统热控自动化系统在应对复杂工况时,一定程度上难以充分满足当前电力生产的多元需求。基于上述发展态势,探索技术改进与策略优化路径,对提升热控自动化系统性能具有积极意义。经过优化的热控自动化系统有望更好适配机组运行状况,在降低能耗、减少故障风险的同时,为电力系统数字化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开展电力系统热控自动化优化策略的研究,或可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与实践方向。
1 电力系统热控自动化现存问题分析
1.1 控制精度不足,能耗偏高
传统热控系统广泛应用基于经验参数的 PID 控制算法,在应对机组负荷大幅变动或设备性能衰退时,控制策略的动态适应性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以火电厂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为例,当燃煤品质发生波动或机组负荷快速调整时,传统 PID 控制器的响应特性可能出现与实际工况的匹配偏差,致使燃烧效率降低约 5%-8% ,排烟温度上升 10-15% ,进而对煤耗水平与污染物排放指标产生影响。根据某 300MW 机组运行数据,在负荷从满负荷降至 50% 的调节过程中,因控制精度优化不足导致的瞬时煤耗增量可达 15g/ kWh。
1.2 系统兼容性差,数据孤岛突出
电力系统热控设备供应商较为多元,不同厂商产品所采用的通信协议存在差异(例如 Modbus、OPC、Profibus 等),在一定程度上给数据交互带来了挑战。以某电厂为例,其热控系统涵盖 5 家厂商的 DCS 系统、3 类PLC 设备以及 10 余种传感器,目前各子系统数据整合主要依赖人工操作,数据传输存在一定延迟,通常在 30-60 秒左右,使得实时全局监控的实现面临困难。另外,部分电厂在系统升级过程中,由于老旧设备与新型智能终端在接口适配方面存在不足,约 30% 的电厂出现新旧设备协同运行不畅的情况,对热控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一定制约。
1.3 故障诊断滞后,维护成本高
当前热控系统的故障预警主要采用阈值报警方式,在设备性能退化趋势的分析预测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以汽轮机调速系统为例,伺服阀卡涩故障发生后,传统系统才触发报警,进而可能引起机组负荷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部分电厂也曾出现因未能及时发现磨煤机轴承温度异常变化,导致机组非计划停机约 8 小时,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电力系统中非计划停机事件中,约 25% 与热控故障有关,故障排查处理平均耗时在 4-6 小时左右,在设备维护成本控制上仍有优化潜力。
2 电力系统热控自动化优化策略
2.1 技术升级:提升感知与执行精度
2.1.1 高精度传感设备部署
为改善传统传感器在测量精准度与响应速度方面的不足,可探索光纤光栅传感器、红外测温仪等新型传感设备的应用潜力。光纤光栅传感器具备温度与压力分布式测量能力,测量精度可达 ±0.1°C ,响应时间控制在 10ms 以内,能够有效满足锅炉受热面、汽轮机缸体等核心部件的实时监测需求;红外测温仪凭借非接触式测量特性,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稳定运行,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热电偶易出现的漂移问题。实践显示,某 600MW机组在引入相关设备后,锅炉出口蒸汽温度测量误差显著降低,为热控系统的精准调控奠定了数据基础。
2.1.2 智能执行器应用
相较于传统电动执行机构,带自诊断功能的智能执行器通过内置微处理器对阀门开度、扭矩及动作时间进行持续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卡涩、磨损等潜在故障。某电厂在汽轮机调门执行器智能化改造后,故障预警准确性大幅提升,设备维护周期得以显著延长;此外,智能执行器支持远程参数调整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现场调试流程,提升了调试效率。
2.2 系统集成:构建全域协同平台
2.2.1 统一通信协议与接口标准
尝试构建基于 OPCUA 的标准化通信框架,探索实现不同厂商 DCS、PLC 及智能仪表间数据交互的可行性。通过协议转换网关,研究将老旧设备专有协议(如 RS485)转化为通用标准协议的路径,以此缓解“数据孤岛”问题。实践案例显示,某集团电厂采用类似方案后,实现了 5 类不同系统的数据整合,数据传输延迟优化至 5 秒以内,全局监控画面刷新频率达到1 秒/次。
2.2.2 热控与信息系统的融合探索
将热控系统数据接入电厂 SIS(厂级监控信息系统)与 MIS(管理信息系统),初步构建“实时监控-性能分析-优化决策”的运行体系。运用 SIS系统实时数据库(如 PI 数据库)存储热控参数,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参数间潜在联系,为运行优化提供参考。部分电厂的实践表明,通过分析锅炉出口温度与燃煤热值的关联关系,可对燃烧参数进行动态调整,锅炉效率有望提升约 1.2% 。
2.3 算法优化:增强控制与决策能力
2.3.1 先进控制算法应用
模型预测控制(MPC):针对机组非线性、大滞后特性,MPC 算法通过构建多变量控制模型,能够前瞻性地分析负荷变化对温度、压力等参数的影响,为多参数协同优化提供支持。在某火电厂锅炉控制系统实践中,应用 MPC 后负荷变动速率得到显著提升,从 ±2%/min 提高至 ±5%/min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网调峰需求,同时蒸汽温度波动范围也有所收窄,达到 ±1cC 。
模糊 PID 控制:融合模糊控制的自适应特性与 PID 控制的高精度优势,该控制方法在汽轮机转速控制中表现出良好效果。通过模糊规则动态调整PID 参数,可使转速波动幅度从 ±5r/min 降低至 ±2r/min ,进而增强机组运行稳定性。
2.3.2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基于历史故障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有助于实现对伺服阀卡涩、传感器漂移等故障的早期识别。某电厂采用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搭建的故障预警系统,在磨煤机堵煤故障预警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预警准确率达到 92% ,平均提前预警时间约为 45 分钟,为设备维护预留了宝贵时间。此外,运用强化学习优化机组启停流程,使启动时间由 4 小时缩短至 2.5 小时,启动能耗也相应减少约 15% 。
结束语
电力系统热控自动化的优化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特征,在技术研发、系统搭建、算法设计以及运维管理等多个层面存在优化空间。部分实践成果显示,经优化后的热控自动化系统在能耗控制、故障预防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同时也对机组适应新能源并网有所助益,在契合“双碳”目标与电力系统转型趋势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伴随 5G、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逐步应用,热控自动化或将朝着“全域感知、智能决策、自主控制”的方向演进,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电力企业不妨依据自身发展状况,有序推进优化策略的实施,循序渐进地提升热控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江山.基于智能控制的电厂热工自动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9):3-5.
[2]曹起芳.电厂热控自动化的优化探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19):86-87.
[3]赵钧.电厂热动系统节能优化策略探讨[J].应用能源技术,2021(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