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

塔衣尔·艾尼东 热仙古丽·艾海提

新疆交通科学研究司法鉴定中心库车分所 842000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快速发展,桥梁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结构安全性和服役性能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输的安全可靠。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作为保障桥梁安全运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损伤识别方法等关键技术的进展。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展望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监测、多源信息融合、预测性维护等方向。研究表明,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将为高速公路桥梁的安全运营和科学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桥梁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技术;损伤识别;智能化

1 引言

高速公路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巨大的交通荷载,其结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我国桥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服役年限的增长,桥梁结构的安全监测和健康评估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桥梁检测方法主要依靠人工目视检查和定期检测,存在检测效率低、主观性强、难以实现连续监测等问题。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通过在桥梁关键部位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获取结构响应信息,能够及时发现结构损伤和性能劣化,为桥梁的安全评估和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旨在系统分析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技术发展趋势,为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 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

2.1 传统电阻应变片与光纤传感器

电阻应变片作为最早应用于桥梁监测的传感器类型,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廉、安装简便等优点。应变片通过测量结构表面的应变变化来反映结构的受力状态,是桥梁结构监测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测量手段。传统电阻应变片在长期监测中存在零点漂移、温度影响、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需要通过温度补偿、信号调理等技术手段来提高测量精度。光纤传感器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长距离传输、分布式测量等独特优势,特别是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能够实现应变、温度、压力等多参数同时测量。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分布在桥梁结构上的传感器节点,实现了监测系统的无线化和网络化。无线传感器节点通常集成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安装灵活等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自组织、多跳路由等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高密度的监测覆盖。低功耗设计和能量采集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传感器节点能够实现长期自主运行,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更加灵活和经济的解决方案。

2.3 新兴传感器技术

随着材料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兴传感器技术不断涌现并在桥梁监测中得到应用。MEMS传感器利用微机电系统技术,实现了传感器的小型化、集成化和低成本化,在加速度、倾角、压力等参数测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智能材料传感器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等智能材料的特性,能够实现自感知和自适应监测。视觉传感器技术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实现结构位移、裂缝等几何参数的非接触测量。这些新兴传感器技术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和应用可能。

3 数据处理与损伤识别方法

3.1 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技术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产生的原始数据通常包含噪声、漂移、异常值等干扰信息,需要通过信号处理技术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时域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手段提取信号的时域特征;频域分析方法利用傅里叶变换、功率谱分析等技术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和频率特征。时频分析方法结合小波变换、希尔伯特-黄变换等技术,能够同时获取信号的时间和频率信息。现代信号处理技术还包括自适应滤波、盲源分离、稀疏表示等先进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微弱的损伤特征信号。

3.2 基于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

基于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通过建立桥梁结构的数学模型或有限元模型,利用模型参数的变化来识别结构损伤。模态参数识别方法通过分析结构固有频率、振型、阻尼比等模态参数的变化来检测损伤,是最常用的基于模型的方法。柔度矩阵法利用结构柔度矩阵对局部损伤的敏感性来定位和量化损伤,模型修正方法通过调整有限元模型参数使其与实测响应匹配。基于物理的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对模型精度要求较高,且计算复杂度大。

3.3 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识别方法

基于数据驱动的损伤识别方法直接从监测数据中学习损伤模式,无需建立精确的结构模型。机器学习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算法,能够从大量监测数据中自动提取损伤特征和模式。深度学习方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深度神经网络结构,能够处理高维、非线性的监测数据,在损伤识别和状态评估方面表现出优异性能。模式识别方法通过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技术识别数据中的异常模式和损伤征兆。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具有自适应性强、无需精确建模等优点,已成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4 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4.1 智能化监测技术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正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传感器集成了数据采集、处理、通信等功能,能够实现边缘计算和自主决策。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在损伤识别、状态预测、异常检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显著提高了监测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自适应监测技术能够根据结构状态和环境条件自动调整监测策略和参数,实现智能化的监测管理。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桥梁的虚拟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实现结构状态的精准模拟和预测。

4.2 多源信息融合与集成

未来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将更加注重多源信息的融合与集成。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通过整合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监测信息,提高监测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多尺度监测将结合宏观结构响应和微观材料特性,实现从材料到结构的全尺度健康监测。多物理场耦合监测考虑温度、湿度、化学腐蚀等多种环境因素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提供更加全面的结构状态信息。物联网技术将实现桥梁监测系统与其他基础设施监测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综合性的基础设施监测网络。

4.3 预测性维护与决策支持

基于监测数据的预测性维护将成为桥梁管养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立结构性能退化模型和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能够提前预警结构风险,制定科学的维护计划。基于风险的维护决策将结合结构重要性、损伤概率、维护成本等因素,优化维护资源配置。数字化管养平台将整合监测数据、检测数据、维护记录等信息,为桥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维护决策中的应用将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管养策略,显著提高桥梁的服务性能和使用寿命。

结论

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在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方法、系统集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光纤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监测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基于人工智能的损伤识别方法显著提高了监测精度和智能化水平。未来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将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多源信息融合、预测性维护、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将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高速公路桥梁的安全运营和科学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敬伟, 满新杰.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公路桥梁养护中的应用[J].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3, 19 (S1): 143-146.

[2]尹玉龙. 运营期高速公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例分析[J]. 中国水运, 2023, 23 (18): 121-122+144.

[3]王晨. 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的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J].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 4 (12): 1-3.

[4]魏必成, 林毅标, 陈美忠. 省级特大桥群结构健康监测平台设计与关键技术分析[J]. 福建交通科技, 2022, (01): 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