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赵连平 王墨缘

1身份证:210122199506252410 2身份证:210105199112142511

摘要;建筑施工项目具有工期长、环节多、环境复杂等特点,风险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其有效管控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本文围绕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剖析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施工技术风险、管理协调风险及外部环境风险;其次探讨风险控制的核心策略,涵盖风险识别评估、预防措施制定及动态监控机制;最后提出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通过对风险类型与控制策略的系统梳理,揭示科学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在降低项目损失、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中的核心价值,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风险分析;控制策略;动态监控

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1.1 施工技术风险

施工技术是项目实施的核心支撑,技术层面的风险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方案不合理、工艺应用不当及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复杂工程中,若施工技术方案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结构特性等因素,可能导致施工难度增加或质量隐患。新型施工工艺或材料的应用缺乏成熟经验时,易因工艺参数控制不当引发施工问题。此外,技术人员对专项技术的掌握不足,如深基坑支护、高支模搭设等关键环节的操作不规范,也会增加技术风险发生的概率,影响施工进度与结构安全。

1.2 管理协调风险

管理协调贯穿建筑施工项目全过程,其有效性直接决定项目运行效率。管理协调风险体现在组织管理、资源调配及多方协同等方面。组织管理中若职责划分不清、管理流程混乱,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导致问题处理滞后。资源调配不合理表现为人力、机械、材料等资源供应与施工需求不匹配,如高峰期劳动力不足或材料供应延迟,影响施工连续性。建筑项目参与方众多,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若各方沟通不畅、目标不一致,易产生协调矛盾,导致决策延迟或执行偏差,阻碍项目推进。

1.3 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环境因素不受施工企业直接控制,但对项目影响显著,构成不可忽视的风险来源。自然环境风险包括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如暴雨、台风可能导致施工现场积水、设施损坏,影响施工进度;复杂地质条件可能引发地基沉降、边坡失稳等问题。政策环境风险涉及法律法规变化、监管要求调整等,如环保标准提高可能要求施工工艺升级,增加项目成本;审批流程变动可能导致工期延误。市场环境风险表现为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市场变化等,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会直接增加施工成本,劳动力短缺则可能影响施工进度。

2、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控制的核心策略

2.1 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风险控制的基础,需建立规范化的识别评估流程。在项目启动阶段,通过资料分析、专家论证、现场勘查等方式,全面梳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形成风险清单,明确风险的类型、来源及影响范围。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定性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定量评估风险对工期、成本、质量的具体影响数值。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级排序,确定高、中、低风险等级,聚焦高优先级风险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为资源投入提供决策依据。

2.2 风险预防措施制定

风险预防是控制风险的关键环节,通过提前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针对技术风险,需加强施工方案的科学性论证,组织专家对关键技术方案进行评审,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对新型工艺进行现场试工验证,优化工艺参数后再全面推广。对于管理风险,完善项目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与岗位的职责权限,优化管理流程;制定详细的资源需求计划,与供应商、劳务队伍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保障资源稳定供应。针对外部环境风险,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与地质监测数据,制定恶劣天气应急预案;跟踪政策法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实施计划以适应新规要求。

2.3 风险动态监控与处置

风险具有动态变化特性,需建立实时监控与快速处置机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定期检查、现场巡查、数据监测等方式,实时跟踪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如进度偏差、质量缺陷、安全隐患等。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记录风险动态信息,对风险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当风险接近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出警报。制定风险处置预案,明确不同风险的应对措施与责任主体,如针对工期延误风险的赶工方案、针对质量问题的整改措施。风险发生后,迅速启动处置预案,采取应急措施控制风险蔓延,并对处置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以完善后续风险控制。

3、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

3.1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规范风险控制行为的基础,需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风险识别评估制度,明确风险识别的范围、频率与方法,规范评估流程与标准。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将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与个人,明确各岗位的风险管控职责,形成 “全员参与、全过程负责” 的风险管控格局。制定风险报告与审批制度,规定风险信息的上报路径、处置权限与审批流程,确保重大风险得到及时决策。同时,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根据实际需求修订完善制度,提升制度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3.2 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建设

专业能力是风险控制的核心保障,需加强人员能力培养与技术应用。开展风险管控专项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置能力,使其掌握风险分析工具与应对方法。培养复合型风险管理人才,注重提升其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的融合能力,能够结合项目实际制定科学的风险策略。推广应用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如风险矩阵、BIM 技术等,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与监控的实时性。建立风险管理经验库,收集整理各类项目的风险案例与处置经验,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实现风险管控能力的持续提升。

3.3 强化风险管控资源保障

充足的资源投入是风险控制实施的前提,需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有效供给。配备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组建专业风险管理团队负责项目风险的日常管控工作,确保风险控制有人抓、有人管。投入必要的风险管控设备与技术,如监测仪器、安全防护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为风险识别、监控提供技术支持。设立风险防控专项经费,用于风险评估、预案制定、应急演练、技术研发等工作,保障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利实施。建立资源动态调配机制,根据风险等级与项目进展及时调整资源投入,确保高风险环节的资源保障充足。

结束语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通过对技术、管理、环境等风险类型的精准识别,依托预防措施、动态监控、应急处置等策略,在制度、能力、资源等保障措施支撑下,实现风险的有效管控。科学的风险分析与控制不仅能够降低项目损失、保障施工安全,更能提升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施工企业需不断强化风险意识,优化风险控制方法,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推动风险控制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为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广睿.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 (01): 156-158.

[2]林镇全.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风险及对策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 (20): 196-197.

[3]刘权锋.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策略分析[J]. 建材与装饰, 2016, (01): 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