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词文化,陶冶美好情操
陈琰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初中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初中语文作为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师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教育价值,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激发其思维活力。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原则与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推动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古诗词所蕴含的哲理,能够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品味诗词文化,实际上是在与古代诗人的思想对话,感受其中的美好。陶冶美好情操则是指通过对诗词的感悟,净化心灵,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感。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其文化底蕴以及审美情趣的全面提升。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邃的人文精神,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赏析古诗词,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精准、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从而使学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古诗词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古诗词的深入解读和探究能让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去理解和评价作品,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原则
1.融合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合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核心原则之一。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深度讲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所传达的文化意蕴。同时,鼓励学生透过诗词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真正将古诗词的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注重语言赏析与运用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语言敏感性和表达能力的绝佳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通过解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音韵等,让学生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语言运用到写作、口语表达等实际情境中,在运用中深化赏析,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拓展学习资源,培养文化底蕴
在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中,拓展学习资源能够为学生补充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内涵,从而丰富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与认知,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资源。以《登飞来峰》为例,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堂上应详细讲解《登飞来峰》的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诗词的意境,使学生能够初步领略其魅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王安石相关的其他诗词作品,以及北宋时期的文学史料,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诗词数据库、电子书籍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登飞来峰》的解读和赏析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笔下的壮美山河和人生哲理,为学生的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氛围情境,锻炼语感能力
创设氛围情境是锻炼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营造与古诗词意境相匹配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诗词的韵味,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古典音乐、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为学生创造一个与古诗词内容相呼应的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诗词相关的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诗词朗诵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体验诗词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体会古诗词的遣词造句。以《泊秦淮》为例,在朗读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节奏、重音的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情感色彩。例如,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中,教师可以强调“商女不知”这几个字的轻蔑与悲凉,帮助学生体验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奈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诗中“泊秦淮”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丰富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游戏化学习、互动讨论、创意写作等,让古诗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设计古诗词猜谜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创作故事或绘画,以此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会。以《望岳》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猜谜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高高在上,云雾缭绕,群山之巅,何物矗立?”学生猜出“山”后,自然引出杜甫的《望岳》。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自主探讨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达的豪情壮志。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中的描绘,创作一幅描绘泰山壮丽景色的画作,或者写一篇短文,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的所见所感,从而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4.结合现实生活,增强文化认同
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生活哲理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可以选取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古诗词,如描绘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作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读和感悟。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社会调研,亲身体验诗词中描绘的场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游山西村》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描绘的山西村风光和村民生活,让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与现实生活有何异同。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也是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深刻回应。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与原则,并提出了拓展学习资源,培养文化底蕴、创设氛围情境,锻炼语感能力、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以及结合现实生活,增强文化认同四项措施,以期创新古诗词教学策略,提升语文诗词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颖.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索 [J]. 语文世界, 2024, (36): 20-21.
[2]张丽花.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蕴探索 [J]. 语文世界, 2024, (35): 78-79.
[3]蒙芳.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4, (33): 77-78.
[4]徐清嵘. 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4, (46):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