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患者压疮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策略
陈玲
浏阳市集里医院 湖南长沙 410300
作者简介:姓名:陈玲 出生年月:1985.06.07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湖南 学历:本科 职称:主管护师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内科各项护理
摘要:压疮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的患者中更为普遍。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甚至死亡。本文旨在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压疮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策略。通过分析患者自身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及护理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性和治疗性护理措施,以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定期翻身、使用减压床垫、加强营养支持及疼痛管理等护理策略在预防和治疗压疮中具有显著效果。本文为临床护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神经内科、压疮、护理、预防性护理
1 引言
压疮(Pressure Ulcer)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病理状态。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压疮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的患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患者。压疮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医疗费用和护理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患者因压疮而住院治疗,其中神经内科患者占比较高[1]。
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疾病特点,如感觉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更容易发生压疮。例如,脑卒中患者由于偏瘫,长期卧床,容易在受压部位形成压疮。此外,神经内科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加压疮的风险[2]。因此,研究神经内科患者压疮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神经内科患者压疮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护理策略,以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压疮,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压疮的定义与分类
压疮,又称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病理状态。压疮的发生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国际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的分类标准,压疮可分为四期[3]:
1、Ⅰ期(红斑期)。皮肤完整,出现局部红斑,按压后红斑不消退。
2、Ⅱ期(水疱期)。皮肤部分厚度受损,表现为水疱或浅表溃疡。
3、Ⅲ期(浅溃疡期)。皮肤全层受损,溃疡深达皮下组织。
4、Ⅳ期(深溃疡期)。皮肤全层及深层组织受损,溃疡深达肌肉、骨骼或关节。
2.2 压疮的病理生理机制
1、压力。长期的压力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组织坏死。压力的大小与作用时间成正比,压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压疮的发生风险越高。
2、剪切力。剪切力是指组织层之间的相对位移,会导致血管扭曲、血流受阻,进而加重组织缺血。
3、摩擦力。摩擦力会损伤皮肤表层,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
4、潮湿环境。潮湿环境会软化皮肤,降低皮肤的抵抗力,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
2.3 神经内科患者的特点及其与压疮的关系
1、感觉障碍。神经内科患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常伴有感觉障碍,无法及时感知局部压力,导致压疮的发生。
2、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内科患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常伴有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或坐轮椅,增加局部组织的受压风险。
3、意识障碍。神经内科患者如昏迷、痴呆等,常伴有意识障碍,无法自主翻身或调整体位,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
4、基础疾病。神经内科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加压疮的风险。
3 神经内科患者压疮的影响因素
3.1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性别、体重。(1)年龄。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弹性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血液循环减慢,皮肤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显著降低,因此更容易发生压疮。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此外,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进一步增加了压疮的风险。(2)性别。研究发现,女性患者由于皮肤较薄,皮下脂肪分布不均,压疮的发生率略高于男性患者。然而,这一差异在临床中并不显著,更多情况下性别与其他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共同作用,影响压疮的发生。(3)体重。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局部压力增加,尤其是在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部),压疮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另一方面,体重过轻的患者由于皮下脂肪较少,皮肤缺乏足够的缓冲,也容易在受压部位形成压疮。
2、基础疾病。神经内科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还直接或间接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例如,(1)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皮肤血液循环障碍,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压疮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增加。此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功能减退,无法及时感知局部压力,进一步增加了压疮的风险。(2)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患者由于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或坐轮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压疮的发生率较高。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压疮的发生率高达20%-30%,尤其是在偏瘫侧的身体部位[4]。
3、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会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从而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原因,常伴有食欲减退、吞咽困难等问题,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此外,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的患者,能量消耗减少,但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容易出现负氮平衡,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会导致皮肤变薄、弹性下降,容易受到压力和摩擦的损伤。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锌等)在皮肤健康和伤口愈合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延缓压疮的愈合过程,甚至导致压疮的恶化。
3.2外部环境因素
1、住院时间。研究表明,住院时间越长,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越高。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常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尤其是重症患者或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显著增加。长期住院的患者往往活动受限,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压疮。此外,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医院环境的影响,如床垫硬度、病房温湿度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压疮的风险。例如,一项针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住院时间超过14天的患者压疮发生率是住院时间少于7天患者的2.5倍[5]。因此,护理人员应特别关注长期住院患者的皮肤状况,定期评估压疮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使用减压床垫、定期翻身等。
2、护理质量。高质量的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而护理质量低下则会显著增加压疮的风险。护理质量包括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护理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压疮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例如,护理人员是否掌握压疮的风险评估方法(如Braden评分)、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减压设备(如气垫床)、是否能够及时识别压疮的早期症状等,都会影响压疮的发生率[6]。
3、医疗器械的使用。许多医疗器械(如呼吸机面罩、导尿管、心电监护电极片等)在使用过程中会对局部皮肤产生压力或摩擦,从而导致压疮的发生。例如,呼吸机面罩长期压迫患者的面部皮肤,尤其是在鼻梁、颧骨等骨突部位,容易导致压疮[7]。导尿管固定不当或长时间使用,可能对尿道口周围的皮肤产生摩擦和压迫,增加压疮的风险。心电监护电极片长期粘贴在皮肤上,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或损伤,进而引发压疮。
3.3 护理相关因素
1、护理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压疮的预防和治疗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如果护理人员对压疮的病理生理机制、风险评估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缺乏了解,可能会导致压疮的漏诊、误诊或处理不当,从而增加压疮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8]。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压疮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2、护理措施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即使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护理措施实施不及时或效果不佳,仍可能导致压疮的发生或加重。例如,一项针对神经内科患者的研究发现,通过实施规范的翻身计划和体位调整方案,压疮的发生率降低了30%。此外,使用新型敷料(如水胶体敷料)的压疮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缩短[9-10]。
4 神经内科患者压疮的护理策略
4.1预防性护理措施
1、定期翻身与体位调整。(1)正确的翻身技巧。避免拖拽患者,以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对皮肤的损伤。可以使用翻身垫或滑单辅助翻身。(2)体位多样化。采用侧卧位、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的方式,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例如,侧卧位时应注意保护耳部、肩部和髋部等骨突部位。(3)使用辅助工具。如枕头、泡沫垫等,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并分散压力。
2、使用减压床垫与坐垫。(1)减压床垫与坐垫。能够有效分散压力,减少局部组织的受压风险。神经内科患者由于活动受限,长期卧床或坐轮椅,使用减压设备可以显著降低压疮的发生率。(2)减压床垫的种类较多,包括气垫床、泡沫垫、凝胶垫等。选择减压床垫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重、活动能力、皮肤状况等)进行选择。例如,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改变受压部位的压力分布,适用于高风险患者;泡沫垫则通过高弹性材料分散压力,适用于中低风险患者。(3)坐垫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长期坐轮椅的患者。坐垫应具有良好的减压性能和稳定性,避免患者滑动或倾斜。例如,使用记忆海绵坐垫或充气坐垫,可以有效减少坐骨结节等部位的压力。
3、加强营养支持与饮食指导。(1)高蛋白饮食。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类、豆类等,必要时可补充蛋白粉。(2)维生素与矿物质。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坚果,必要时可补充复合维生素。(3)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皮肤的水分平衡有助于增强皮肤的弹性和抵抗力。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避免皮肤干燥。
4.2治疗性护理措施
1、定期压清洁疮伤口。(1)清洁方法。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伤口清洁液清洗伤口,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剂(如碘伏、酒精),以免损伤新生组织。对于坏死组织较多的伤口,可以采用清创术(如机械清创、酶解清创)去除坏死组织。(2)敷料选择。根据压疮的分期和渗出液量选择合适的敷料。例如,对于渗出液较多的伤口,可以使用吸收性敷料(如藻酸盐敷料);对于干燥的伤口,可以使用保湿敷料(如水胶体敷料)。新型敷料(如银离子敷料)还具有抗菌作用,适用于感染风险较高的伤口。(3)换药频率。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换药频率,通常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如果敷料被渗出液浸透或伤口感染,应及时更换。
2、加强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1)疼痛管理。压疮引起的疼痛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相结合的方法缓解疼痛。例如,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局部麻醉药缓解疼痛;同时,通过调整体位、使用减压设备等方法减少局部压力,从而减轻疼痛。(2)心理支持。压疮患者常因长期卧床、活动受限而感到无助和沮丧。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例如,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压疮的治疗过程和预后,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鼓励家属参与护理,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5 结论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患者压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护理相关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压疮的发生风险。为了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采取综合的护理策略。在预防性护理措施方面,定期翻身与体位调整、使用减压床垫与坐垫、加强营养支持与饮食指导是关键措施;在治疗性护理措施方面,定期清洁压疮伤口、加强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是促进伤口愈合和改善患者整体状况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穆燕.老年重症患者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对康复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11):25-27.
[2] 杨卡,代敏,商全梅.预防性压疮护理在老年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2,17(09):180-182.
[3] 高梅芳.预见性护理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压疮发生的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24):50-51.
[4] 李丽平.预防性压疮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6):5320-5322.
[5] 王超.预防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的集束化护理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3):152-153.
[6] 李婷,裴永菊,卫晓静等.风险分级护理模式对围术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6):31-34.
[7] 佟玥丽,汤佳骏,阮祺等.围术期压力性损伤智能移动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24):134-137.
[8] 罗礼琴,周正茂,吴晓珩.风险分级护理对ICU住院患者失禁性皮炎及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02):175-177.
[9] 倪雪萍,朱唯一,查庆华等.多学科协作信息管理系统在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23,23(10):61-64.
[10] 陈琳,温冉,王可可等.病人参与式护理在骨折病人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3,37(20):3771-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