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顾珂煜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引言
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探究能力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及科学精神的养成。科学实践活动以其动手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绝佳机会,让学生在 “做科学” 的过程中掌握探究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然而,当前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仍存在教师主导过多、学生被动执行,以及重知识灌输轻过程体验等问题,制约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
(一)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
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使其主动参与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的 “权威型”教学观念,树立 “伙伴式” 教学理念,将自己定位为 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鼓励 大胆 的想法, 即使这些想法看似幼稚或存在偏差,也应给予肯定与引导,避免直接否定或批评指责,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倾听和积极的回应,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中的安全感与愉悦感,从而敢于表达困惑、分享发现,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形成 “敢想、敢说、敢做” 的探究氛围。
(二)提供多元的探究材料
丰富多元的探究材料是支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材料的选择需兼顾科学性与适宜性,既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又要与探究主题紧密相关。除了教材推荐的标准化实验材料,还应广泛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各种瓶罐、布料、种子、石块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材料中发现科学的踪迹,感知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运用科学的探究能力培养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探究能力的首要环节。教师应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展示奇妙的自然现象、播放有趣的科学视频等方式 激发学 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捕捉疑点、产生疑问。在这一 过程中,教师要 或限定问题范围,而是通过启发性的追问、针对性的提示,帮助学生梳理模糊的想法,将零散的疑问转化为具体、明确且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
(二)指导学生设计与实施探究方案
设计并实施探究方案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直接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认知,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假设,并思考验证假设的方法与路径,如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操作、实地调查等。在设计方案时,教师可通过提供框架性指导、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步骤、所需材料、操作要点及安全注意事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方案,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操作权,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观察、实验、测量等任务,体验探究的艰辛与乐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教师不宜直接包办代替,而是通过点拨思路、提供工具支持等方式引导其自主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观察与分析是科学探究中获取证据、得出结论的关键能力。教师应系统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如按时间顺序的连续观察、对不同对象的对比观察、借助放大镜、温度计等工具的精确观察,以及运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准确、全面地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数据及过程中的意外发现,培养其严谨的观察态度。在分析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对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比较,运用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与数据中寻找规律、提炼结论。
三、完善探究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与保障。学校应加大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构建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内容涵盖科学探究的理论基础、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探究能力培养的关联、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技巧、探究过程中的引导策略等。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实践观摩、技能实训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法,提升其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学生表现、解读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应摒弃传统以知识掌握程度和最终结论正确性为核心的评价方式,构建注重过程、关注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全面涵盖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提出问题的质量、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实践操作的规范性、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分析推理的逻辑性,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展现出的合作精神、坚持品质与创新意识等。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探究档案袋等多种形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探究过程与发展变化。评价反馈要注重及时性与针对性,既要肯定学生的进步与闪光点,也要明确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其持续探究的动力。
(三)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整合并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能为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丰富的支持,拓展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学校应主动与科技馆、博物馆、气象站、农业科技园等社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参观学习、邀请专业人员进校园开展讲座与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专业的科学设备与研究方法,拓宽探究视野。同时,积极引导家长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如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记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或利用家长的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探究场所与素材,形成家校协同的教育合力。此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优质科学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在线科普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探究工具,丰富探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打破时空限制,延伸探究过程。
结束语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优化。通过创设宽松的探究氛围、提供多元材料、拓展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运用引导自主提问、指导方案设计、培养观察分析能力的方法,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依托提升教师素养、构建科学评价、整合教育资源的保障措施,为探究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乐于探究,逐步形成扎实的探究能力与深厚的科学素养,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昆.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策略[J]. 教育界, 2023, (36): 56-58.
[2]何飞飞.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3, (05)73-75.
[3]刘海艳. 探究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1, (08):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