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输变电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

作者

熊素连

360428199210106243

摘要:为了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输变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止措施,以便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更好地应对生态环境的挑战。本文通过具体论述该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特点,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生态理念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电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逐步成为了能源传输和分配的重要基础设施。通常输变电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建设,其涉及到大范围的土地扰动、植被破坏以及土石方的大量开挖与回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直接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因此,通过深入探究输变电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工程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朝着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输变电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和危害

输变电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显著,主要表现为地表扰动面积大、植被破坏严重、施工周期长以及水土流失总量大等。首先,通常输变电该工程的总占地面积大,永久占地比例高,这样的占地规模意味着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大面积的地表被扰动。同时,当工程施工扰动地表面积与工程总占地面积一致的时候,则会直接导致地表覆盖层被破坏,从而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其次,因输变电该工程主要分为站区、施工临时场地区、塔基区、牵张场及跨越施工区、电缆施工区和施工道路区等6个防治分区,这些区域在施工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尤其是塔基区和施工道路区,因需要挖掘和填埋,对地表和植被的破坏更为严重;最后,输变电工程的施工时间长,且自然恢复期长,所以也会对水土资源造成持续影响[2]。

输变电工程的水土流失的危害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工程建设及安全运行的影响。本项目建设期平整场地、基础开挖等,产生大量挖方;在施工过程中,地表被完全破坏,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会造成施工不便或施工事故;水土流失也影响工程施工,降低工效,延长工期,增加工程投资,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塌陷给工程带来更严重的危害。同时,大量落尘使机械设备脏污、水质污染,增加清洗工作量,影响机械设备的运行或寿命。二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工程建设期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将使大片土地裸露,地表疏松,在没有植被覆盖的情况下,地表径流迅速形成,流失作用显著增强[3]。流失的泥土淤塞周边公共排水设施的畅通,还可能造成道路泥泞;流失的泥土大颗粒部分容易堆积在低洼地段,不但埋没地表植被,同时造成土地沙化,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输变电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一)优化工程前期规划

在工程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站区、施工临时场地区、塔基区、牵张场及跨越施工区、电缆施工区和施工道路区等防治分区,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尤其是在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选择时,应优先避让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植被区域。对于必须占用的土地,应提前进行植被调查,制定植被恢复计划,并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实施。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和相关规范性文件对工程选线水土保持限制和约束性规定,以及所涉及到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防治执行南方红壤区一级防治标准来制定水土保持方案[4]。全面进行工程实地调查勘测、水土流失预测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并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来落实本方案设计的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便能够保证该输变电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达到规定的要求。

(二)采取分区防止管理措施

1、塔基及其周边施工区域管理

在施工正式开始之前,针对塔基及其周边施工区域,首要步骤是剥离表土,并将这些剥离的表土以及塔基施工区和基础挖掘过程中产生的土壤进行妥善遮盖与保护。为了保障山区临近沟谷地带的塔基边坡稳固,主体工程在高低腿基础塔基的边坡顶端精心规划了一条总长160米的截水与排水沟,该沟采用了矩形横截面的设计。底部宽度和深度均为0.4米,沟壁厚度为0.3米。此外,方案中还新增了在截排水沟末端设置40米长的浆砌石顺接工程,同样采用矩形断面,并使用M7.5强度的浆砌片石进行衬砌,其深度和宽度均为0.4米,壁厚保持0.3米。经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已有4基铁塔的边坡得到了防护,但仍有7基铁塔的边坡尚未进行防护。因此,方案决定新增对这些未防护边坡的防护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在塔基边坡坡脚处使用59.57立方米的植生袋进行拦挡。在场地施工开始前,我们首先进行精确的测量放线工作,目的是确保基础施工的所有必要条件得以满足。接下来,边坡底部边界线将被整平,形成一个1米宽的作业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将进行植生袋的堆砌作业,堆砌至0.84米高,从而形成尺寸为115厘米×52厘米的植生袋护坡结构。

施工任务完成后,之前剥离的表层土壤将被重新铺盖在塔基区域等适宜绿化的地带。同时,我们将对塔基区塔腿占用的土地以及塔基施工区临时占用的土地进行全面土地整治。对于塔腿占用的土地,我们将采用草籽撒播的方式进行植被复原;而对于塔基施工区占用的土地,我们将结合连翘的种植与白羊草、披碱草的撒播来进行植被恢复工作。植被栽植完成后,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幼林抚育工作,以确保植被能够健康生长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2、牵张场和跨越施工区管理

牵张场与跨越施工区作为临时占用场地,在施工开展之前,采取了铺设土工布的措施来保护宝贵的表土资源。施工活动告一段落后,这些临时占用的土地会经历一次全面的土地整治过程,这包括拆除所有临时构建物、对土地进行整平等流程。接着,将实施一种融合连翘种植、白羊草与披碱草撒播的植被重建方法,并为这些新植的植被提供为期三年的幼林抚育,以确保其健康成长。同时,为了有效降低土石方沿道路边坡滑落的风险,施工道路的边坡设计需细致考虑,采用植生袋紧贴坡面进行防护。同时,在土质排水沟部位,可以巧妙地利用土工布进行遮盖,以确保土壤结构不被破坏。待施工完成后,只需轻松移除土工布,即可顺利开展植被恢复作业。对于路堑边坡,除了植生袋防护的区域外,其他部分则采用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而对于剩余的临时占用土地,则采用了灌木与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植被恢复方式。

为防止坡面水流冲刷道路并导致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施工团队特别在施工道路的路堑边坡底部设置了临时的土质排水设施。这条排水沟的断面尺寸经过精心设计,底宽和深度均为0.4米,边坡比例为1:1,以此确保其能够有效排水并保护道路安全。

(三)自然恢复期防治措施

在自然恢复期内,应继续加强植被恢复与绿化工作。对未能及时恢复的区域进行补植补造,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应该对已经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排水沟、沉沙池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发挥效用。对临时占地进行土地整治和复垦工作,恢复土地原有功能。根据土地类型和用途,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如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

四、结论

总之,输变电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需要从工程前期规划、施工期间防治、自然恢复期防治以及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治体系。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等措施的落实,确保工程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晨曦,陈逸方,张长伟,等.输变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要点分析[J].低碳世界,2024,14(12):97-99.

[2]卜寒.输变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J].低碳世界,2024,14(10):25-27.

[3]徐亚夫,刘向宁,闫庆华,等.基于耕地保护的辽南地区输变电项目水土保持典型设计及管理[J].新农业,2024,(06):71-72.

[4]华雪莹,姚为方,徐鹏,等.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24,(04):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