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效率的关系

作者

樊珮垚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效率存在动态耦合关系,二者通过正向驱动与反向赋能路径形成协同效应。造价控制依托BIM-5D协同、价值工程及动态成本监控,驱动资源集约与风险预判;高效管理通过精益建造、模块化施工及数据治理中枢压缩非增值环节,降低隐性成本。建筑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效率的策略通过技术赋能、流程再造、制度优化、能力建设等方面。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筑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效率;关系分析

引言

建筑行业长期受困于粗放式管理引发的成本超支与效率洼地:设计变更频繁、供应链响应迟滞及施工返工率居高不下,导致资源错配与竞争力衰减。传统研究多孤立分析造价或效率单维度问题,忽视二者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互动机理。基于系统论与约束理论,解构“成本控制-效率提升”的双向作用链,提出以技术赋能重构数据流、以制度优化激活管理动能、以能力建设突破组织壁垒。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建筑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效率的关系,为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益治理”提供决策框架,助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1建筑工程造价的定义

建筑工程造价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资源要素投入的价值量化,涵盖前期决策、设计、施工及运维各阶段的资金消耗总和。其本质为技术经济行为的货币化表征,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管理费、税费及风险预备金等。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预测与动态控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成本效益均衡。造价形成受设计深度、施工工艺、市场波动及政策法规等多维因素制约,需依托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标准及合同条款构建约束框架,并贯穿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变更签证至竣工结算全流程,最终达成质量、工期与成本的系统协同。

2项目管理效率的内涵

项目管理效率的本质在于资源集约化与目标协同的动态平衡,体现为全生命周期内各要素的精准适配与流程冗余的最小化。其内核涵盖:资源调度效能、流程协同度及风险预判能力。高效管理需突破组织壁垒,通过标准化作业程序压缩非增值环节,依托数字化工具实现数据穿透与决策实时化,最终达成质量、成本、工期三重约束下的帕累托最优解,并形成可复制的管理范式迭代能力。

3建筑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效率的互动机理

3.1正向驱动路径

建筑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效率的正向驱动路径体现为成本预控对资源效能的集约化赋能。通过BIM技术整合设计-施工数据流,实现工程量清单与进度计划的动态耦合,减少设计变更引发的返工损耗;依托价值工程分析优化功能-成本比,锚定限额设计阈值,规避超概算风险。动态成本监控体系通过供应链协同与风险矩阵预警,压缩材料库存周期与价格波动敞口。同时,标准化施工工艺降低非增值作业占比,同步提升工序衔接效率与成本可控性。最终形成“技术经济性优化-流程精益化-资源高效周转”的良性循环,驱动项目管理向帕累托最优解收敛。

3.2反向赋能路径

项目管理效率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反向赋能路径体现为流程精益化驱动隐性成本消解。通过推行精益建造理论,依托价值流图识别施工冗余环节,压缩非增值作业时间与资源耗损;技术创新减少现场湿作业,降低人工依赖与质量缺陷率,间接优化综合成本。高效管理通过数据治理中枢整合进度、质量与成本数据流,支撑快速决策响应市场波动与设计迭代,避免信息孤岛导致的成本沉没。同时,标准化合同框架与风险分配机制减少争议性索赔,形成“效率提升-资源节约-成本可控”的良性反馈,最终实现造价目标的系统性优化与闭环控制。

4影响二者协同的关键因素

影响二者协同的关键因素包括:组织层面,多部门协同能力薄弱,管理层成本意识与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技术层面,BIM技术渗透率低导致数据孤岛化,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滞后制约资源调度响应,大数据分析颗粒度不足削弱风险预判精度;环境层面,政策规范迭代迟滞,大宗材料价格异动与承包商履约信用缺失推高隐性成本。此外,跨文化项目中的标准差异与ESG(环境、社会、治理)要求升级,进一步加剧协同复杂度,需通过制度适配与技术迭代构建韧性治理框架。

5提升建筑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效率的策略

5.1技术赋能

在技术赋能层面,构建BIM5D协同平台是实现“量-价-进度”数据穿透的核心路径。该平台通过参数化建模将三维几何信息与工程量清单、成本数据库动态耦合,实现设计变更驱动的造价实时校核与进度模拟。依托模型精细度标准分级管控数据粒度,避免信息冗余;基于云协同机制整合多专业模型碰撞检测,同步追溯成本波动根源。通过动态成本驾驶舱集成供应链价格预警与施工进度热力图,实现资源消耗与工序节点的可视化监控,辅助决策者快速识别偏差并迭代优化方案。最终形成“模型驱动-数据互联-决策闭环”的协同治理体系,推动设计与施工目标的协同收敛。

5.5流程再造

在流程再造层面,推行精益建造理论,通过价值流图系统解析施工全流程,识别物料等待、无效搬运及工序冗余等非增值环节。采用并行工程重构作业逻辑,缩短工序间歇;引入节拍时间平衡资源投入节奏,消除产能瓶颈。同步实施模块化施工工艺,通过工厂预制与现场装配的时空转换,减少湿作业与返工损耗。基于末位计划者系统动态优化任务派发,强化班组协同效率。通过JIT准时制供应压缩库存周期,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最终形成“需求拉动-流程精益-资源零浪费”的施工范式,实现工期压缩与隐性成本消解的双重目标。

5.3制度优化

在制度优化层面,需构建DBB模式下的动态造价控制体系,通过合同框架设计目标成本激励模型,将工期压缩奖励、质量达标系数与成本偏差率绑定为效率KPI。引入风险分担矩阵明确业主与承包商权责界面,设置阶梯式绩效支付条款,激活双方降本增效动能。同步建立造价-进度-质量联动监控机制,依托挣值分析法与BIM技术实现数据穿透式追溯,动态触发合同奖惩条款。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结算条件,减少人为博弈损耗,形成“激励相容-风险对冲-闭环反馈”的制度化治理范式,驱动项目管理向精益化跃迁。

5.4能力建设

在能力建设层面,需培育T型复合人才:垂直维度深耕工程造价、BIM技术及工程法律,水平维度拓展跨专业协调与风险谈判能力。依托CDIO工程教育模式重构培训体系,通过EPC项目沙盘推演、冲突消解模型及BIM-VR协同实训,强化技术经济一体化思维。组织韧性提升需构建动态知识库与敏捷管理流程,通过组织学习理论推动经验反哺与流程迭代。结合OKR目标管理法绑定个人绩效与项目效能指标,并建立双通道晋升体系激活人才潜能,最终形成“知识跨界-决策协同-韧性迭代”的可持续竞争力。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造价与效率的协同提升需以技术-制度-组织三位一体改革为突破点:深化BIM-区块链融合实现成本穿透式管控,完善风险共担合同条款激发降本增效内驱力,培育跨界人才增强组织韧性。未来应探索人工智能在成本预测与冲突消解中的应用,构建碳约束下的绿色效率评估体系,推动项目管理向“智能决策-低碳交付”范式升级。

参考文献

[1]郝瑞荣.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有效控制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 (21):269-271.

[2]李梅珍.浅谈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技巧和方法[J].大陆桥视野,2024, (08):116-118.

[3]付玲琳.住宅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居舍,2024,(22):123-126.

[4]王传慧.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方法思考[J].商业文化,2024,(13): 117-119.

[5]陈冬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13): 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