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主题建构游戏下中班幼儿深度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

作者

丰春艳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幼儿园 215622

摘要:冯晓霞教授指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建构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操作性强、可持续探究的游戏,其中蕴含着可以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价值,教师应支持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与探索。本文以中班建构游戏“斜拉桥”为例对幼儿的建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并在此提出进一步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的游戏向深度发展。

关键词:建构游戏、深度学习、指导策略

建构游戏作为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教学价值,深度学习则是实现其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幼儿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常常停留在浅层状态,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支持,助推深度学习的发生。

一、表达感受,介入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成人要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如在建构游戏“斜拉桥”中教师就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介入指导,此次游戏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如下:

琦琦和宸宸今天选择了建构区,他们一边玩一边讲述着建构计划,不一会儿就搭好了一座简易桥,琦琦拿来麻绳搭在桥梁上,两手拉着绳的两端却无法固定,这是宸宸走过来说:“我们用积木把绳子压住呗。”说着就用两个积木压在了绳子上,可是依然有些松动,于是又在积木上又叠加了一块,这下稳固多了。琦琦看了看搭好的斜拉桥,想了想,“我们的桥太小了,要不我们重新搭个大一点的吧。”这个想法得到了同伴的赞成,他们将几个圆柱形积木竖立在两排的位置,接着在上面平铺长木板,琦琦拿来几个U形积木倒立在桥面两侧,把绳子放上去,再用积木压住两头,一座斜拉桥就完成了,我走过去提议:用积木压的方法的确能把绳子固定住,不过似乎有些影响美观,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将绳子固定住呢?琦琦马上回答我:“老师,我们可以用胶带把绳子粘贴在桥上。”我:“这个方法不错哦可以试试。”两个小朋友立刻找来了胶带和简单,在相互协作下把绳子粘贴好了。

观察分析:

琦琦知道桥的基本构造,在一开始的建构中,他搭建了一座简易的桥梁比较窄小,在拉线时发现线无法固定的问题,经过同伴的提醒,选择了适宜的积木把线压住,为了更牢固还在上面又叠加了一层,说明他们建构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后又产生了重新建构大桥的想法,在同伴的协助下采用架空和平铺的技巧搭建了一座更长更宽的桥,并用U形积木放在桥面两侧,延用积木压线的方法固定,经过我的提问“怎样更美观?”,能迁移生活经验想到胶带固定的方法,最后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了斜拉桥的搭建,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

二、提供新材料,激发创造新思路

新材料的提供能够满足幼儿日益增长的游戏需要,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如在“斜拉桥”游戏中有这一场景:

今天琦琦和宸宸、程程来到建构区继续搭建斜拉桥,不一会儿斜拉桥就完成了,三个人开始无目的的各自搭建起小作品来,我走过去和琦琦说:“那边有一些线桶,你想想可以把线桶怎样用到我们的作品中去呢?”话刚说完琦琦径直去取了两个线桶和一根线,蹲下来想了一会,他把线的一头塞进线桶的洞里,另一头塞进另一个线桶去,接着把两个线桶拉开距离,可是每次线即将拉直时,线就自动脱落了,琦琦喊上程程,用上了胶带,在同伴的帮助下用胶带把线的两头固定住了,我看到这个操作有些不理解,我问:“这个是什么呀?”琦琦骄傲的说:“这个是电线杆。”后来他又做了一个,他告诉我这个是限高杆。我转了一圈回来,看到琦琦和宸宸搭了两座高塔,两个人正在用线连接两座塔,我问:“这是什么呀?”琦琦回答:“这个是高压线塔,我们把两座塔用线连接起来,这样就能通电啦!”

观察分析:

游戏中,孩子们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新材料“线桶”产生联想和创造,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和自身知识经验运用于建构游戏中,以线桶和线进行组合,将它想象成电线杆和限高杆,以此看出孩子的生活经验较丰富,能够通过合作解决线不直的问题。孩子的建构体现了较强的目的性,能巧妙运用线的特征,将线融入到高压塔中并把两座塔连接起来,还知道通电的原理,由于所使用的线有点重量,因此线存在荡下来的现象。孩子们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有协商有配合,能迁移自身经验,作品间有关联性。

三、链接生活经验,创造无限可能

幼儿期的孩子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的生活经验需要借助外力引导调动起来,在“斜拉桥”游戏中,我充分利用孩子的建构兴趣激发起了“斜拉桥周围有什么?”的话题,让孩子的作品更为丰富。

今天的区域游戏琦琦依然和好朋友宸宸选择来到建构区,有了前面的建构经验,两个小朋友很快就建好了一座斜拉桥,于是开始玩起了小车过桥的游戏,我看到后走近询问:“你们俩搭的斜拉桥真是越来越气派了,只是旁边空空的,我们能在斜拉桥周围搭些什么呢?”琦琦想了一会,“我们可以搭马路。”见孩子的思维还是很局限,我又追问:“除了马路还会有什么呢?你们通常在哪里能见到斜拉桥。”这个提问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琦琦急忙说:“我们每次回老家会经过斜拉桥,我回老家的时候还会经过收费站。”宸宸插进来说“还有加油站和服务区。”随着孩子们的想法越来越多,孩子们又开始建构回老家路上的建筑物,不一会儿,收费站、加油站、服务区全搭建好了,孩子还用马路将几种建筑物连接起来,放上小汽车,嘴巴里说着:回老家喽!

观察分析:

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件事物感兴趣,这也就出现了两个孩子每次选择建构区都会搭建同一主题——斜拉桥,在孩子掌握搭斜拉桥的方法后,游戏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这时我利用提问的方式介入孩子的游戏,帮助孩子打开思维,游戏中孩子运用回老家的经验,不断丰富着斜拉桥周边的建筑,在搭建过程中也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建构,并且对服务区、加油站、收费站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又加入了停车场,多层以及地下停车场体现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及眼界开阔。利用马路将建筑相互连接,体现了作品的整体性。

经过三次的游戏观察分析,中班的幼儿从一开始因不了解斜拉桥的构造从而产生线无法固定的问题,他们在不断的试错中调动自身的已有经验,一次次的遇见难题一次次的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不仅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孩子们更是通过协商、配合发展了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反复地搭建、调整也是他们经验不断完善的过程。孩子们用线建构斜拉桥之后,里面还出现了高压塔、电线杆、限高杆等元素,这些都是我从未想到的,孩子们由自己的生活所见及生活经验运用于游戏中,通过观察了解到孩子的游戏进程和需要,适时适当地提供介入指导并通过建议性提问、材料提供能思维引导等方法,促进孩子的游戏向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质与逻辑架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0(01):3-10.

[2]张玉晴,大班幼儿建构区关键经验的表现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