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作者

肖文斌

光泽县杭西小学

摘要: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包括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体育兴趣与综合能力。通过鼓励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并提供资源支持,实现家校教育合力。同时,采用积分制、勋章制等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这些策略能有效改善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提供帮助。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关注。它强调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不高,参与度有限,难以充分挖掘体育教育的潜在价值。在此背景下,研究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定义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户外或模拟情境活动,促进个体与团队综合能力发展的教育训练方式。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做中学”,借助挑战性任务(如攀岩、信任背摔、定向越野等),激发参与者的潜能,培养其沟通协作、问题解决、情绪管理及领导力等核心素养,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团队效能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

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具体内容如下:指导思想正确是依据体育学科性质与规律,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目标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应具备可操作性,且便于检查评价。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把握教材性质与价值,处理得当。设计组织有效包括教学设计科学,组织严密,方法有效,步骤清晰,负荷适宜,合理利用场地器材等资源。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及时反馈评价。

二、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多方面不足。在教学趣味性上,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多以重复性技能训练为主,缺乏情境化、游戏化设计,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参与度方面,部分教师主导性过强,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且练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上,教学多侧重个人技能提升,集体性、对抗性项目开展不足,缺乏明确团队任务与角色分工,学生合作意识淡薄,难以在体育活动中发展沟通、协作与领导力等综合能力。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分析

(一)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一方面,基础体能类:趣味障碍跑、接力挑战赛。趣味障碍跑具体要设置“跨栏架—钻山洞—绕标志桶—平衡木”等组合障碍。教师先示范动作要领,学生分组依次挑战,强调安全通过。过程中可播放节奏音乐,增加趣味性。完成后记录各组用时,表扬表现优异者,鼓励学生分析失误原因,再次挑战以提升速度与技巧。接力挑战赛通过划分小组,确定接力顺序与交接棒规则。学生按组依次奔跑、交接,培养速度与协作能力。教师巡回指导交接棒动作,赛后组织小组复盘,强化团队意识与竞争精神。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类。定向越野教师提前在校园内布置打卡点并设计地图。课程开始,讲解地图使用与辨别方向方法,学生分组领取任务。小组依据地图规划路线,寻找打卡点完成指定任务,如回答问题、完成简单体能动作。过程中教师观察引导,结束后各组分享路线选择与问题解决思路,教师总结点评,强化学生空间思维与决策能力。野外生存模拟(设置简易野外场景,给出如“寻找水源”“搭建庇护所”等任务。学生分组协作,利用现有材料完成任务,教师适时提供安全提示与技巧指导。任务结束后,小组展示成果并交流经验,提升学生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创设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以“丛林探险”为例,教师先布置场地,用标志桶、软垫等模拟丛林环境。课程开始,向学生讲述探险背景:一群小探险家进入神秘丛林,需完成任务找到宝藏。随后将学生分组,赋予“探险小队”身份。各队领取任务卡,如穿越“河流”(跳绳障碍)、躲避“野兽”(快速跑动)、采集“草药”(完成指定动作)等。学生在情境中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动作规范与团队协作。探险结束后,各组分享经历,教师总结探险中展现的勇气与智慧,强化情境教学体验与教育效果。

(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以“搭建救援桥梁”团队任务为例,教师先将学生分组并说明任务情境:某地发生灾害,需搭建简易桥梁运送物资。各小组领取材料,如木棍、绳子、纸板等。教师明确任务要求,如桥梁需稳固、能承载一定重量,并限定完成时间。各小组讨论方案、分配角色,如设计师、材料收集员、搭建员等。搭建过程中,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方法。任务完成后,各组展示成果并测试桥梁承重能力。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互评与自评,总结经验教训,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提升主动性、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四)过程性评价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引入积分制与勋章制激励学生。以“趣味接力赛”为例,赛前向学生说明规则:完成接力任务且动作规范的小组每人得基础积分,若能创新交接棒方式或展现团队协作亮点可额外加分。比赛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并记录。结束后,统计各小组积分,对积分高的小组颁发“最佳团队勋章”,对表现突出的个人颁发“拼搏之星”“协作达人”等勋章。同时,组织学生分享感受,鼓励未获奖小组总结不足。通过积分制与勋章制,及时反馈学生表现,激发其参与热情,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五)家校协同策略

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前,教师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向家长介绍课程目标与内容,鼓励家长参与课程设计。邀请有体育专长或户外活动经验的家长组成顾问小组,共同商讨活动方案,如设计亲子户外探险路线。家长还可提供资源支持,如捐赠闲置运动器材、联系户外拓展场地等。在课程实施阶段,邀请家长志愿者协助组织活动,保障学生安全。活动结束后,组织家长座谈会,收集反馈意见,对积极参与的家长颁发“优秀支持家长”证书。通过家校协同,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参与度,形成教育合力。

结束语

总之,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为传统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家校协同策略,充分调动了家长资源,形成了家校教育合力,为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学组织优化策略中的过程性评价、情境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探索更多元化的资源整合方式,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持续优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徐燕.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J].田径,2024,(12):68-69.

[2]孔祥宏.体育游戏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分析[J].华夏教师,2024,(33):123-125.

[3]邹济亮.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拓展训练应用探析[J].田径,2024,(10):27-28.

[4]童剑锋.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分析[J].华夏教师,2024,(07):121-123.

[5]许悦.拓展活动在小学体能训练中的应用[J].田径,2022,(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