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进度控制方法研究

作者

王文靖

义乌市双江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浙江省义乌市 322002

摘要:建筑工程进度控制是确保项目如期完成、资源高效配置和成本合理控制的核心管理任务。在项目周期日益紧凑、施工环境不断复杂化的背景下,传统进度管理手段面临效率和适应性的双重挑战。本文围绕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进度控制核心机制,分析进度控制的目标设定、计划编制与执行反馈机制,重点探讨网络计划技术、动态调整方法与信息化工具的集成应用,并结合典型工程案例探讨其实际操作路径。研究旨在为提升建筑项目执行效率与管理精度提供系统化方法支撑。

关键词:建筑工程;进度控制;管理策略

一、建筑工程进度控制的管理基础与逻辑结构

(一)工程进度控制的目标设定与动态特征分析

建筑工程进度控制的核心在于围绕项目总工期目标进行全过程时间管理,确保各节点任务按时启动与完成。目标设定不仅包括总体开竣工时间,还应细化至各分部分项工程与关键施工路径,明确责任单位与时间要求。进度控制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受到施工环境、资源配置、技术方案调整及外部审批流程等多重因素影响,决定了其控制模式必须具备灵活响应能力。工程实际推进过程中,计划与执行之间难以保持绝对一致,要求管理者具备实时调整与阶段协调的能力,使控制系统始终在约束目标与现实条件之间寻求平衡,推动项目按期高质量推进。

(二)计划体系构建与进度执行流程设计

建筑工程计划体系的构建需在总体控制目标下形成多级联动的时间框架结构,包括项目总进度计划、年度计划、月度计划与周计划等不同层级计划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协调。计划编制应基于施工工艺顺序、资源约束条件与逻辑关系依赖,采用关键路径识别、工作分解结构法等方式明确各作业的起止节点与持续时间。在执行流程设计上,应围绕计划实施流程建立配套的施工日志记录、进度例会管理与节点核查机制,确保计划内容在具体执行环节中得以有效落实。通过计划管理制度的系统化设计,可以提升现场作业的有序性与时间组织效率,为后续进度动态控制提供可量化的分析基础。

(三)进度偏差形成机理与控制反馈机制探讨

进度偏差主要源于计划制定的不合理、施工现场条件的突发变化、资源供给的滞后以及管理沟通的不畅等因素,表现为关键路径延误、局部工序脱节或整体推进失序。偏差形成具有阶段性、积累性与传导性,若无有效控制机制,将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体工期失控。为实现对偏差的有效识别与处理,需构建涵盖预警、诊断与纠偏的闭环反馈机制,通过进度监测系统实现对关键节点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实时比对,及时发现偏离趋势并启动应对措施。控制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信息渠道的畅通与执行主体的快速响应能力,其核心目标在于保持项目进度与原始目标之间的可控偏移范围,提升计划执行的稳定性与工程组织的弹性。

二、建筑工程进度控制的方法体系与实践路径

(一)关键路径法(CPM)与双代号网络图技术应用分析

关键路径法通过识别决定项目总工期的最关键作业链,对施工计划中的关键任务进行优先安排和资源保障,具有明确控制重点和强化过程调度的优势。在具体应用中,需结合双代号网络图绘制施工逻辑关系,明确每项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计算出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完成时间及时间总浮动量。关键路径的动态识别能力使其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具备灵活调整功能,可用于分析施工计划变更对总工期的影响。双代号网络图结构清晰,适合大型建筑工程复杂流程的表达与优化,有助于管理人员实时掌握进度瓶颈,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关键作业进行资源倾斜与时间压缩,从而提升项目进度控制的精度和科学性。

(二)施工进度横道图与施工段划分控制策略研究

施工进度横道图以条形图形式直观表达各作业项的起止时间与持续时间,便于施工管理人员快速掌握任务分布与阶段安排。在具体使用中,结合施工段划分策略可实现进度计划的空间层次管理,通过将建筑实体划分为多个可独立组织施工的工作面,实现分区同步推进与节点错峰安排。划分依据需考虑结构特征、施工顺序与现场空间条件,确保资源配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合理分布,避免工序重叠引发干扰。横道图通过可视化方式配合动态更新机制,便于进度滞后与节点延误的早期识别,是现场进度跟踪和周计划实施的重要工具,对提升现场组织效率和施工响应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三)动态进度调整与计划优化的现场管理实施机制

动态进度控制的核心在于根据实际施工进展情况,及时识别偏差并对原定计划进行结构性调整与资源再分配,以保障整体工期目标的实现。在现场管理中,应建立由施工日志、节点验收记录和进度周报组成的信息获取体系,为计划偏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计划优化需依托滞后作业重排、资源调配优化与关键路径再识别等手段进行快速响应,确保调整后的作业安排具有可行性与连贯性。为实现有效执行,还需在现场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与责任对口制度,明确偏差处理权限与执行流程,形成从问题识别到调整实施的闭环管控机制。动态调整不仅是进度管理的应急手段,更是保障计划持续优化与组织系统灵活适应的重要保障。

(四)BIM与信息化工具在进度控制中的集成应用路径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将建筑结构、施工逻辑与时间进度集成于三维可视化平台,为施工进度控制提供了直观、高效的管理工具。在BIM环境中,可实现施工进度模拟、作业路径优化与关键节点预警功能,为计划编制与现场执行提供数字化支撑。通过BIM5D平台与进度计划系统的对接,可同步更新施工状态,实现与预算控制、材料管理等系统的实时联动,提升信息流与物资流的一致性。信息化工具的应用还包括云平台进度报送、移动端现场打卡与进度可视化分析,使施工管理从纸质计划向数据驱动管理模式转型。集成应用路径的关键在于实现BIM与传统进度控制工具的数据互通与操作逻辑融合,构建覆盖策划、执行与评价全过程的智能进度管理体系。此外,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反馈至BIM系统,结合AI算法动态调整进度计划,提升进度控制的精准性与响应速度。

(五)典型建筑项目中进度控制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在多个典型建筑项目中,进度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往往决定了项目整体交付的成败。从案例分析可见,项目实施阶段通过引入关键路径管理与动态计划调整机制,大幅提升了工期响应效率。例如某大型综合体工程,通过实施施工段并行推进与周计划管控,有效降低了因交叉作业造成的进度干扰。在项目进展受阻时,通过设立专项进度协调小组,确保各施工单位之间协同执行调整计划,缓解施工冲突与节点延期压力。经验表明,科学计划编制、灵活应对机制与现场执行闭环是保障项目进度可控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还指出,信息化工具应用能够显著增强进度控制的实时性与预判能力,未来在建筑工程中应进一步推动技术手段与管理体系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驱动的全过程进度控制模式。同时,需强化设计变更与资源调配的动态管理,通过历史数据复盘优化进度预案,形成可复制的智慧进度管控范式。

结束语:进度控制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项目交付质量与综合效益水平。在多因素耦合与复杂施工条件影响下,唯有建立科学严谨的进度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监控与动态调整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工期波动与资源约束。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进度管理从静态计划走向智能调度,未来应加强方法集成、平台协同与管理流程优化,持续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组织效率与执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朝晖.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有效策略探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2,49(07):112–115.

[2]张鹏飞.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09):84–88.

[3]李婷婷.网络计划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23,37(0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