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复杂地形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作者

张维洪

彭水县金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无人机测绘技术凭借其高效、灵活、低成本的特点,在复杂地形工程测量中展现出强大优势。面对传统测量在高差大、视线受阻和地形起伏显著区域的局限性,无人机可通过搭载高分辨率传感器,实现对地物形态的快速、全面获取。本文从技术特性、操作策略、数据精度控制等方面深入探讨其在复杂地形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方式与优势,提出适应性实施路径,以期推动测绘手段智能化升级。

关键词:无人机测绘;复杂地形;工程测量

一、复杂地形对工程测量的挑战与无人机技术适配基础

(一)传统测量方式在复杂地形中的局限性

地形复杂区域如高原、丘陵、峡谷和断裂带等,往往存在高差起伏剧烈、地貌形态破碎、视距受限等问题,使得传统人工测量或地面仪器布设极为困难。由于仪器站点布设无法覆盖整个测区,测量作业需不断调整位置,增加了工作量与作业时间。在野外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也显著提升。同时,在大范围测区内实现高密度测点采集对传统方法而言工作强度极大,精度一致性难以保障。因此,在这些区域使用传统全站仪、GPS等方式进行工程测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易受自然条件限制,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对测量结果的实时性、精细度和全面性的要求,亟需一种高效替代手段来应对上述问题。

(二)无人机测绘技术的核心优势与适应性特点

无人机测绘系统通过搭载航空相机、激光雷达或多光谱传感器,结合导航系统和地面控制点,实现对测区的空中快速扫描与图像获取。其在应对高差变化大、地形遮挡严重等环境中,能够通过多角度、近距离航线飞行方式规避视距盲区,获取完整的地表数据。无人机起飞与降落要求低,可在狭小空间灵活操作,尤其适合人力难以抵达或地面设备难以架设的区域。其飞行速度快、数据处理能力强,通过后期建模技术快速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和数字地形图。无人机作业时间灵活,支持多批次快速响应,有效缓解了复杂地形工程中进度紧张与环境变化带来的作业压力,为测绘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与精度提升。

(三)工程测量需求变化对无人机应用的推动作用

现代工程建设项目在前期选址、地形复勘、变形监测、施工控制等多个阶段对测绘精度和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复杂地形背景下这一需求尤为突出。随着工程规模扩大与技术标准提升,测量任务不仅要求覆盖面广、空间维度多,还需实现高分辨率、高频次、多周期的数据更新。在传统测量方式无法满足的场景中,无人机因其快速部署、灵活获取数据与模型重建能力强的特点,逐渐成为测绘工作中的关键装备。工程项目对三维建模、正射影像图与高精度点云数据的高度依赖,也对无人机测绘设备提出定制化发展要求,其作业流程、数据格式与工程应用平台实现无缝衔接,推动了无人机测绘在工程领域由辅助手段向核心技术的转变。

二、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复杂地形工程测量中的实施路径与技术优化

(一)测绘任务规划中的航线设计与地形适应策略

在复杂地形中进行无人机测绘作业,航线规划是确保数据完整性与精度一致性的关键前提。航线需根据地形起伏与地貌特征进行高低差控制,避免因高度变化导致影像重叠率不足或失真问题。通过采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三维航线模拟,可以实现动态航高控制,使传感器在不同高度地面上方保持等效分辨率,从而保障影像的空间一致性。规划中需充分考虑飞行器电池续航限制、飞行安全范围以及障碍物位置,合理划分飞行区块并设计备用航线。多架次作业需统一坐标系统,确保后期数据拼接无缝对接。在起伏剧烈的地形中,还可采用倾斜摄影技术增加地面信息采集维度,提高三维建模的真实还原度。航线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测绘成果的质量与后续建模效率,是无人机测绘工程的首要技术环节。

(二)图像获取与三维建模中数据质量控制技术路径

无人机在测绘过程中所采集的影像数据,是后期生成正射影像图和三维模型的基础,图像质量控制贯穿整个数据获取与处理过程。在图像获取阶段需严格控制光照条件、拍摄重叠率与地面分辨率,确保影像清晰无阴影遮挡。相机参数需定标统一,飞行速度与快门频率需合理匹配,防止图像拖影和拼接误差。在复杂地形中,为获取立体信息,倾斜摄影设备可从多个角度同时获取同一区域图像,提升建模面与结构的几何精度。在数据处理阶段,通过空三加密、控制点校正、误差分析等步骤,保证模型的空间准确性与高度还原性。软件平台如Pix4D、ContextCapture等在三维重建中提供多种算法支持,可自动识别地貌特征点并优化匹配路径,实现高保真建模输出。数据质量控制不仅决定模型的可靠性,也为工程设计与分析提供可信的测绘依据。

(三)复杂地形环境下控制点布设与坐标系统精度管理

无人机测绘虽具备快速获取全景数据的优势,但控制点布设仍是保障数据精度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在复杂地形中布设控制点需兼顾可视性、安全性与地形代表性,通过合理选取高差梯度、地貌转折处、测区边界等关键点,形成均匀覆盖的控制网格。控制点需采用高精度GNSS设备测量,并在飞行前进行现场检核。对大型测区还可增设检查点进行精度比对,以防止拼图偏差与模型畸变。在坐标系统管理上,应依据国家或区域测绘规范统一坐标系,并在后期数据处理时使用一致投影参数,避免因坐标系统混乱引发空间错位问题。在高原、峡谷等场景,建议采用分段控制与局部独立解算策略,提升模型局部精度。控制点的科学布设和精度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体测绘成果的空间一致性与测量精度,是无人机测绘工程实施的基础保障。

(四)成果集成与工程应用中的多维融合模式

无人机测绘成果在工程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地图输出与模型展示,还在于与工程应用平台的深度融合。测绘结果需转化为可用于设计、施工、监测的数字基础,通过格式转换、坐标对接与图层融合,实现与BIM、GIS等平台的数据同步。在设计阶段,三维模型可用于路线选线、建筑布局优化及地形适配分析;在施工阶段,通过高程数据与断面图支持土方量计算、场地规划与施工模拟;在监测阶段,定期飞行获取的新数据可与原始模型进行比对,实现变形监测与施工进度评估。无人机成果的多维融合不仅拓展了测绘的服务边界,也提升了工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复杂地形背景下,多源数据的集成与动态更新能力使无人机测绘不仅是数据提供者,更是工程管理平台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引擎,赋予测绘技术更多工程价值与决策支撑功能。

结束语: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复杂地形工程测量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打破了传统测量手段的环境限制与效率瓶颈。通过科学的飞行设计、数据控制与成果转化,技术系统不断优化完善,已成为现代测绘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持续加强其与智能建模、数据可视化与工程信息系统的融合,推动测绘服务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为复杂地形下的工程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建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23,43(02):63-67.

[2]刘志刚.基于复杂地形的无人机遥感测绘精度优化方法探讨[J].测绘科学,2023,48(04):95-99.

[3]何斌.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无人机测绘中的应用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23,21(03):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