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
田望雪 魏薇
陕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是保障道路安全与耐久性的关键。为深入探索提升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聚焦于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从基本要求与影响因素入手,剖析关键技术在路基、路面、桥梁与涵洞以及施工监测检测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构建及各阶段实施要点,旨在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质量控制策略,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施工质量控制面临诸多挑战。复杂的地质条件、多变的施工环境以及严格的使用要求,都对公路工程质量提出更高标准。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1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与影响因素分析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需以满足设计规范、保障结构安全与使用耐久性为基本要求,贯穿材料选用、工艺实施到验收全流程。其影响因素多元且复杂:人员层面,施工团队的技术熟练度与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直接决定操作规范性;材料方面,水泥、沥青、骨料等原材料的性能指标及检验严格度是质量根基;机械因素涉及设备选型适配性、运行状态及操作标准化程度;施工方法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如路基分层填筑厚度、路面摊铺温度控制等工艺参数需精准把控;环境因素中,地质条件影响地基处理方案,气候条件(温度、降水)制约施工进度与质量稳定性,现场工序衔接与管理秩序也会对质量产生间接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要求在施工前系统识别风险点,施工中实施动态管控,通过技术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协同,构建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公路工程达到预期功能与安全目标。
2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2.1路基工程质量控制技术
在公路工程中,路基工程质量控制技术是确保道路整体稳定性的基础。施工时需从填料控制入手,严格筛选符合粒径、含水率要求的材料,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压实参数,避免因填料不合格导致路基沉降。地基处理需根据地质条件选用合适工艺,如软土地基可采用换填、强夯或CFG桩加固,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路基压实环节需科学选型压路机,控制碾压速度与遍数,按分层填筑厚度(通常不超过30厘米)分层压实,通过灌砂法等检测手段确保压实度达标。同时,边坡防护与排水系统施工要同步跟进,采用植被防护、浆砌片石等方式增强边坡稳定性,通过截水沟、盲沟等设施疏导地表水与地下水,防止积水渗透引发路基病害,从材料、工艺、检测多维度保障路基工程的强度与耐久性。
2.2路面工程质量控制技术
沥青路面施工中,要严格把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油石比、矿料级配等参数,确保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性能;摊铺时控制温度在160-180℃,采用梯队作业避免接缝离析,碾压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原则,初压、复压、终压阶段分别选用钢轮与胶轮压路机组合,保证压实度与平整度。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需优化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水灰比与粉煤灰掺量,振捣时避免过振或漏振,防止蜂窝麻面;切缝时机应根据昼夜温差确定,通常在混凝土强度达25%-30%时切割,避免温缩裂缝;养生期采用覆盖保湿措施,确保强度正常增长。此外,路面施工需重点监测平整度(3m直尺检测)、抗滑性能(摆式仪测定摩擦系数)等指标,通过工艺标准化与过程检测提升路面行驶舒适性与安全性。
2.3桥梁与涵洞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桥梁基础施工中,桩基成孔需严格控制孔深、孔径及垂直度,采用超声波检测桩身完整性,防止缩颈、断桩等缺陷;承台与墩柱混凝土浇筑时,需确保模板支护牢固,控制浇筑速度与振捣密度,避免蜂窝麻面,大体积混凝土应通过分层浇筑、埋设冷却管等措施防止温差裂缝。主体结构施工中,钢筋绑扎需保证间距与保护层厚度,预应力张拉需严格按设计应力值与伸长量双控,锚具锚固后及时进行孔道压浆,确保预应力效果。涵洞工程施工时,地基处理需根据地质条件选用换填或碾压工艺,控制基底压实度;混凝土浇筑需注重抗渗性能,止水带安装位置准确,防止接缝渗漏;涵洞与路基衔接处需设置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回填并分层压实,减少差异沉降。施工中还需加强预埋件位置、结构尺寸的复核,通过工序报验与隐蔽工程验收确保各环节质量达标。
2.4施工监测与检测技术
施工监测与检测技术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的“神经中枢”,通过动态数据采集与精准分析实现质量隐患的预判与管控。在施工监测方面,路基工程需布设沉降观测点,采用水准仪或GNSS技术实时监测分层沉降与边坡位移,当变形速率超过预警值时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桥梁工程则通过应力传感器与挠度仪监测主体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变化,确保预应力张拉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检测技术应用中,无损检测手段尤为关键:探地雷达可探测路面结构层厚度与脱空缺陷,超声波检测仪用于混凝土内部空洞与裂缝深度判断,而路基压实度检测常采用灌砂法或核子密度仪,确保压实效果符合设计要求。此外,弯沉值检测通过贝克曼梁或落锤式弯沉仪评估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沥青路面现场还需检测渗水系数与构造深度以保障抗滑防水性能。各类技术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与数据信息化管理,形成从施工到验收的质量追溯体系,为工程耐久性提供科学依据。
3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管理应用实践
3.1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构建
构建公路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需以责任体系为核心、流程控制为抓手、技术标准为支撑形成闭环管理。首先明确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责任边界,通过签订责任书将目标分解至岗位,建立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管控网络。其次规范全过程流程:施工前组织设计交底与技术方案评审,强化材料进场“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施工中推行工序报验制度,对隐蔽工程(如桩基、钢筋绑扎)实施影像留存与监理签认;验收阶段建立质量缺陷台账,按“定人、定时、定措施”原则整改。同时依托BIM技术构建质量信息管理平台,将材料溯源、施工记录、检测数据等集成至数字化模型,实现从开工到运营的质量可追溯,通过制度刚性与技术赋能提升管理效能。
3.2质量控制在项目不同阶段的实施要点
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在项目不同阶段需聚焦核心要点实施差异化管理。前期准备阶段,重点审核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行性,完成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对原材料(如水泥、沥青)进行抽样送检,核查施工设备的检定证书与性能参数,同时明确质量验收标准与检测方案。施工阶段需强化过程管控:路基路面施工中严格执行分层填筑压实与配合比动态调整,桥梁工程对预应力张拉、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通过每日质量巡查与周度例会通报隐患;隐蔽工程验收需留存影像资料,未经签认不得进入下道工序。验收阶段则需系统梳理质量缺陷,按规范要求进行实体检测(如路基弯沉、路面平整度),整理施工技术资料形成完整档案,对验收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销号机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与使用标准。
结语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通过对质量控制基本要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关键技术在不同施工环节的应用,以及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公路的安全与耐久性,还对推动公路建设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将迈向更高水平,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洁.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汽车周刊,2025,(05):226-228.
[2]王飞.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4,(02):65-67.
[3]郑立.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路基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0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