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刘青

身份证:50038419850708031X

摘要:装配式建筑以其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优势正逐步成为现代建筑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施工过程涉及构件预制、运输吊装、现场拼装等多个环节,施工技术的规范性与质量控制的严密性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与建筑品质。本文从施工技术应用要点出发,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质量控制难点,并提出系统性优化措施,旨在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整体建造水平,推动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内容与系统特点

(一)构件工厂预制环节的工艺流程与精度保障机制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在于构件的标准化预制,其质量直接决定后续装配施工的稳定性与效率。在预制环节中需严格按照图纸设计尺寸进行模具制作,通过数控设备实现钢筋下料、骨架组装、混凝土浇筑与表面抹面等一体化操作。混凝土配合比应依据结构受力需求科学确定,确保构件的抗压、抗弯与耐久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养护阶段应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保证水化反应充分完成。为了实现构件的高精度生产,应配备三维建模与BIM系统对构件参数进行全程监控,通过多层次校验机制实现从设计到出厂的误差最小化管理,全面提升预制质量稳定性。

(二)现场吊装施工的技术要求与安全操作规范

吊装环节作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关键步骤,其技术规范性对施工进度与结构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构件类型与尺寸确定合适的起重设备与吊装路径,吊装顺序应依据结构受力规律与施工平衡原则进行优化配置。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后,应进行尺寸复核与接头清理,确保拼装界面光洁完整。吊装操作需在指挥人员统一调度下进行,避免因多点作业引发碰撞与倾覆风险。就位后应立刻完成临时支撑与定位加固,防止构件受力偏移或滑移坠落。针对特殊构件如预制梁、楼梯等,应制定专项吊装方案并进行模拟推演,通过全过程管控提升施工质量与作业安全。

(三)连接节点施工质量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控制

装配式建筑中连接节点的施工质量对整体结构稳定性与耐久性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之一。在钢筋套筒连接、灌浆连接与螺栓连接等多种节点工艺中,应根据设计图纸对节点位置、连接方式与材料规格严格核查,确保连接符合结构力学设计要求。套筒连接需保证钢筋对中、套筒填充密实,灌浆连接材料应具备良好的流动性与膨胀性能,螺栓连接应确保扭矩符合规范标准。现场施工中,应采用分层验收制度对节点施工质量进行逐项复查,发现偏差及时修正,严防因节点误差积累影响结构整体受力性能。施工完成后,还应通过超声波检测、拉拔试验等手段对关键节点进行质量评估,形成可追溯的检测记录,提升质量控制的闭环水平。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难点与优化对策

(一)施工组织协同机制缺位导致流程衔接效率低下

装配式建筑对施工组织的协同性要求极高,从构件生产、运输到现场安装各环节需严格按照进度计划衔接运作。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构件供应与现场吊装计划不匹配、运输时效难保障、施工组织交叉混乱等现象,严重制约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构件无法及时送达或送错部位,常造成吊装现场的设备空转或施工中断。应建立“计划-生产-交付-安装”一体化的协同管理机制,通过BIM技术与智能供应链系统实现构件流转全过程透明化管理,保障构件的准时投放与精确落位。对关键工序应设立施工节点控制点,由项目管理团队统一调度各方资源,实现多方协调、高效联动的施工组织格局,有效避免流程断裂与资源浪费。

(二)装配界面处理标准不统一引发质量隐患积聚

在预制构件的拼装过程中,界面处理工艺直接决定构件之间的结合牢度与建筑整体密闭性能。然而由于构件之间的生产批次、表面精度与养护条件存在差异,界面接缝处易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渗水等质量问题。加之不同项目在施工标准与操作工艺上存在一定差异,造成质量控制依据不统一、验收标准模糊。为此应加强界面处理工艺标准化研究,明确拼缝封闭材料的配比、施工顺序与涂布厚度等参数,制定适用于不同构件类型的施工手册。在施工过程中,应由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对拼缝处理质量进行巡查监督,对不符合要求的部位立即返工处理,防止后期隐蔽质量问题扩大。通过制度标准化、技术可视化与管理精细化,有效提升界面施工质量的可控性与稳定性。

(三)多工种协同作业难以形成闭环质量管理链条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涵盖构件安装、电气管线布设、防水隔热等多个工种,施工节奏紧凑、协作要求高,一旦缺乏统一协调与标准管控,极易造成返工与质量缺陷。在实际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包括构件吊装未完成就开始管线施工,或者后续作业破坏已完成的构造层,导致接口松动、结构破损。应建立基于施工节点的多工种联动机制,明确各工种作业前置条件与质量标准,实现施工环节的顺序控制与内容协调。通过交叉作业排查机制,将各工种关键工序纳入同一监督体系,实行一项工序未完成不得转入下一工序的刚性管理规则。利用施工信息平台推送各环节进展与风险预警,实现实时掌控与数据留痕,推动多工种协同由“并联式作业”向“系统化闭环”管理转变,全面提升项目执行力与质量保障能力。

(四)后期维保机制缺失导致隐蔽工程缺陷难以追溯

装配式建筑由于大量采用预制构件与隐蔽节点连接,其后期维保工作较传统建筑更为复杂。一旦构件出现老化、渗漏或结构松动等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施工过程记录与质量跟踪机制,难以准确定位问题原因与责任主体,增加维修难度与成本压力。在施工阶段应建立全过程数字化质量档案系统,对每一个构件的生产来源、运输路径、安装时间与质量检测数据进行信息化采集与归档。同时,对关键节点、重要连接与易损部位应设置二维码标识,便于后期维修人员快速调取相关信息进行故障分析与维修决策。建筑竣工后,应形成涵盖结构、机电、内装等内容的系统运维手册,明确各类构件的使用寿命、保养周期与维修规范,提升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管控性与可追溯性,构建从施工到运维的完整质量闭环。

结束语:装配式建筑作为现代建造方式的重要革新形式,其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亟需系统构建与持续优化。通过加强构件预制精度、规范吊装作业流程、完善节点施工质量标准以及健全协同管理与维保机制,可有效提升工程整体质量与运行安全水平。未来装配式建筑应进一步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施工管理向高效、可控、绿色的方向发展,助力建筑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磊.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02):92-97.

[2]孙志强.装配式建筑构件吊装施工技术难点分析[J].建筑结构,2023,53(04):66-72.

[3]陈亮.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管控路径探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49(03):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