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构建:基于流域协同治理的实证分析

作者

李清华 李婷

1.四川清蓝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2.绿水金山生态环保科技(四川)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摘要:文章重点关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创建,把流域协同治理当作实例展开分析。通过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里跨区域合作情况及问题的探究,找寻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途径。分析得出,当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行政阻碍、利益矛盾以及协同治理能力短缺等状况。在此基础上给出健全法律法规、巩固利益调和、优化协同治理能力等提议,希望给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创建赋予参照,促使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进。

关键词: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流域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属于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之后,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愈发明显,流域生态环境尤其如此,牵扯到不少行政区域,治理起来较为困难。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靠跨区域协同合作,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现在,各地在流域协同治理上虽然做了很多尝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致使治理效果欠佳。所以,仔细探究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创建很有必要的。

一、流域协同治理中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一)行政壁垒阻碍协同治理

流域包含许多行政区域,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标准以及管理手段有所区别。这些行政壁垒造成各个区域在流域治理过程中各自为战,缺少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上游地区也许会为了经济利益过度开采水资源,不顾下游地区所受的影响,下游地区很难对上游地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就难以得到全面解决。

(二)利益冲突影响合作积极性

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牵扯各方利益,不同区域在经济利益、环境权益等方面产生矛盾。上游地区也许想要通过开发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下游地区则更多重视生态环境质量、水资源安全。这些利益冲突造成各区域在协同治理时很难形成一致意见,合作积极性较低。有些流域治理项目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被搁置,不能有效推进,从而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 协同治理能力不足阻碍发展

当下,流域协同治理在组织架构、运作机制、技术支持等方面有所短缺。就组织架构而言,缺少统一的跨区域协调经营机构,各个区域之间很难达成协调。从运作机制来看,信息分享不够全面,协同决策机制也不完善,造成治理效率偏低。技术支持方面,缺少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治理方法,没法精准把握流域生态环境情况,从而影响到治理举措是否科学有效。

二、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构建的路径探索

(一)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法律法规是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构建的重要基石,为协同治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当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碰上许多繁杂的问题,各个区域在执行政策的时候缺少统一、明晰的法律指引。所以,要制订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清楚地界定各个区域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里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协同治理行为。可以出台专门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这个法规要对流域水资源管理作出细致的规定,明确各个区域在水资源分配、利用、保护方面的职责和权限,防止因为争夺水资源而产生矛盾。在污染防治方面,制订严厉的排放标准和监管办法,保证各个区域的企业遵照环保要求。在生态修复方面,规定各个区域在生态补偿、生态修复项目执行等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二) 强化利益协调机制以激发合作动力

创建恰当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化解跨区域利益矛盾、推动合作的核心要点。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别,其利益需求表现出很大分歧。要想冲破这种利益阻碍,就需要形成起多个层次的利益协调体系。其一,要形成起科学而又合理的生态补偿体系,那些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较大贡献的区域应当得到足够的经济补偿,因为它们常常会为了守护生态环境而放弃一些经济发展机遇,比如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等。通过生态补偿来弥补保护环境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让保护者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提高保护者继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共享机制,各区域之间要打破零和博弈的观念,通过流域资源合作开发、发展生态产业等途径,实现资源共用、优势互补。

(三) 提升协同治理能力以增强治理效能

加强协同治理能力是促使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实效的重要手段,要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共同努力。组织架构层面,需创建跨区域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管理机构,此机构属于核心纽带,承担着统筹协调各个区域治理事务的重任,冲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做到统一指挥与调度。通过界定每个成员单位的责任和任务,营造出一种齐心协力的工作氛围,防止出现职责不明、互相推脱的情况发生。运行机制方面,搭建起高效的信息分享平台十分关键,各个区域应当把生态环境的数据立刻传到这个平台上,从而达成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互通有无,如此一来就能及时知晓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情况,给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给予依照。

(四) 强化公众监督参与,凝聚社会合力

公众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和监督者,加强公众参与监督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些公众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参与程度不高,致使治理工作缺少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应当采用各种办法来强化公众参与监督,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众多途径,推广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让公众知晓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公众的环保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创建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渠道,开设专门的意见反馈平台、热线电话等,激励公众就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表意见和看法,让公众可以直接参加到治理决策和监督当中。

三、结束语

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创建属于繁杂又艰难的工作,流域协同治理给它给予了关键的操作途径。通过剖析流域协同治理里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找寻创建协调机制的途径,体会到完备法律法规、巩固利益协调、优化协同治理能力以及加大公众参与监督这些方面十分重要。日后要进一步推进变革,巩固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持续完善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促使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改善,达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水侠.资源环境跨区域联审共治模式研究——以H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为例[J].财会通讯,2024,(03):112-117.

[2]赵晨阳,赵文星,卜美玲.构建黄河流域跨区域基层医疗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黄河流域卫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为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23,35(04):93-96.

[3]司林波,段露燕,裴索亚.国内外流域协同治理生态补偿的主要模式及其实践情境——兼论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优化进路的启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4(04):61-74.

[4] 熊明良,黄晓娜,陆振明,等.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J]. 惠州学院学报,2021,41(4):84-88.

[5] 王文燕,冯翰林,郭二民.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纳入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探讨[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2,12(6):1882-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