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上风电外加电流系统动态工况下电位精准调控难题的自适应补偿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林传栋

上海赟申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201601

一、引言

海上风电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领域,其基础结构长期承受海洋强腐蚀环境与动态载荷的双重作用。在波浪冲击、温度骤变等动态工况下,参比电极易发生显著电位漂移,引发 "欠保护" 或 "过保护" 问题,严重影响设备寿命。本研究针对动态工况下保护电位调控精度不足的核心问题,构建 "信号净化 - 环境补偿 - 智能调节" 三级协同控制体系,通过理论建模与技术创新实现三大目标:一是解决参比电极信号失真问题,将信噪比从 20dB 提升至 45dB 以上;二是建立环境参数与电位的动态补偿机制,消除系统误差;三是开发自适应控制算法,将保护电位控制精度从 ±50mV 提升至 ±20mV 以内。

二、 动态工况下电位调控核心难题的理论解析

2.1 参比电极信号失真的多物理场耦合机理

参比电极作为电位测量的基准元件,其信号质量直接决定控制系统精度。在海洋动态环境中,信号失真源于三类耦合干扰的协同作用:

机械振动干扰:波浪冲击产生的周期性加速度使电极与海水界面产生相对位移,导致双电层电容周期性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会引发 0.1-1Hz 的低频噪声,其幅值与波浪周期呈正相关 —— 在 5-10s 周期的波浪作用下,噪声幅值可达 ±15mV,严重影响电位测量的稳定性。

温度场干扰:海水温度变化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参比电极电位:一是电极材料的热力学特性随温度变化,导致 Ag/AgCl 电极产生 - 0.2mV/℃的线性漂移;二是温度梯度改变电极内部的离子扩散速率,引发扩散电位不均。在日温差 ±8℃的工况下,这种累积误差可达 ±1.6mV,且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电磁干扰:风电平台的变流器、电机等设备产生宽频电磁辐射,通过空间耦合在信号传输线上形成共模干扰。传统单端接地方式难以抑制这种干扰,其峰值可达 ±20mV,且频率覆盖 10kHz-1MHz 的宽频范围,与信号频率形成重叠。传统信号处理方案存在显著理论缺陷:RC 低通滤波虽能衰减高频噪声,但会引入信号延迟,破坏动态响应特性;单一硬件滤波无法区分温度漂移与真实电位变化,导致系统性测量误差长期维持在 ±30mV 以上,远超工程允许范围。

2.2 环境参数与保护电位的耦合规律

海洋环境参数通过改变电极反应动力学特性影响保护电位,其耦合关系呈现复杂的非线性特征:

温度效应:基于能斯特方程的理论分析表明,温度通过影响电极反应的活化能改变平衡电位。实验数据显示,Q235 钢在 3.5% NaCl 溶液中的电位温度系数为 + 2.1mV/℃,即温度每升高 10℃,保护电位需正向调整 21mV 才能维持防腐效果。这种影响在 5-35℃的海洋温度范围内表现为显著的线性特征,但在温度剧变时(如日波动>5℃)会出现滞后效应。

盐度效应:盐度变化通过改变海水电阻率影响电位测量的 IR 降(即电流通过电解质产生的电压降)。当盐度从 25‰增至 35‰时,海水电阻率降低 28.6%,导致参比电极与被保护体间的 IR 降变化 ±8mV。同时,Cl⁻浓度升高会加速阳极溶解反应,改变电极表面的电化学状态,形成二次电位扰动。

流速效应:海流速度通过影响电极表面的扩散层厚度改变传质条件。理论计算表明,流速从 1m/s 增至 5m/s 时,扩散层厚度减薄 80%,使极限扩散电流密度提升 5 倍,引发 ±15mV 的电位波动。这种影响在湍流状态下(雷诺数>10000)表现为随机噪声特性,在层流状态下则呈现规律性变化。 现场监测数据证实,夏季高温高盐工况与冬季低温低盐工况的保护电位偏差可达 70mV,而传统控制系统采用固定设定值,导致防腐效能季节性波动 35%,凸显了多参数耦合补偿的理论必要性。

2.3 控制系统动态适配性的理论瓶颈

海上风电基础的电化学系统具有强非线性特征,其动态特性随工况参数发生显著变化:

系统阻抗的时变特性:海流速度从 1m/s 增至 5m/s 时,系统等效电阻变化率达 80%,导致相同控制电压下的输出电流呈现 5 倍差异。这种阻抗变化源于电解质传质条件的改变,在控制理论中表现为被控对象的参数摄动,传统固定参数控制器难以适应。

电极反应动力学的温度敏感性:温度升高 30℃时,电极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交换电流密度增加 2 倍,使极化曲线斜率变化 40%。从控制理论角度看,这导致系统的增益参数随温度非线性变化,破坏了线性控制理论的应用前提。

外部扰动的随机性:波浪冲击导致的接触电阻波动(±10%)属于随机扰动,其频率与波浪周期一致(0.1-0.2Hz)。 理论分析表明,当系统参数变化率>50% 时,采用固定参数的闭环控制系统会出现震荡现象 —— 在温度阶跃变化时调节时间长达 8s,期间保护电位偏离设计值 ±35mV;在海流速度突变时超调量达 18%,可能引发短暂过保护。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传统控制理论在非线性、时变系统中的应用局限,亟需构建新的自适应控制理论框架。

三、自适应补偿控制的关键技术理论

3.1 参比电极信号的多频段降噪理论

本研究提出“低频漂移抑制-高频噪声滤除”双阶段处理理论,通过多算法融合突破传统滤波技术局限。针对0.1-1Hz低频漂移噪声,利用递归估计理论建立动态模型,将信号分解为系统分量与随机噪声分量,通过更新阶段结合测量值修正预测结果,以最小均方误差实现最优估计,有效抑制温度漂移、机械振动等慢变干扰,对±20mV低频漂移抑制率达90%,信号平滑度提升40%;针对50-100Hz高频电磁噪声,基于小波分析多分辨率特性,对小波分解后的高频细节分量进行阈值处理以滤除噪声。双算法通过频段互补形成协同机制,卡尔曼滤波处理0.1-1Hz低频成分,小波降噪处理50-100Hz高频成分,1-50Hz中间频段通过交叉验证优化,该分频段策略避免单一算法局限,通过信息交互提升复杂环境鲁棒性,使信号采集误差从±30mV降至±5mV,为高精度控制提供可靠输入。

3.2 环境 - 电位动态补偿的建模理论

正交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采用 L9 (3⁴) 正交实验方案,通过合理安排温度、盐度、流速、电极间距四个因素的水平组合,在减少实验次数的同时,确保各因素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实验设计基于正交性原理,使各因素水平在统计意义上具有均衡分散性和整齐可比性,为多参数建模提供可靠数据基础。实验在 500L 人工海水循环系统中进行,通过恒温槽、电磁流量计等精密设备控制变量,获取 81 组具有统计代表性的实验数据。

多因素耦合模型的构建逻辑:基于实验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对电位的影响权重最大(贡献率 42%),其次为盐度(28%)和流速(22%),电极间距的影响相对较小(8%)。模型构建过程中,通过方差分析检验各因素的显著性(P<0.05),通过残差分析验证模型的拟合效果(残差平方和<5%),最终形成四因素耦合的补偿模型。该模型突破了传统单因素补偿的局限性,通过量化各因素的协同影响,实现 ±5mV 的补偿精度。

实时补偿的实现机制:在控制周期内,系统实时采集温度、盐度、流速等环境参数,通过补偿模型计算理论保护电位的修正量,实现设定值的动态调整。其理论创新在于:将环境参数的变化转化为保护电位的修正量,本质上是通过前馈控制抵消可预测的系统误差,从理论上消除了环境因素对控制精度的影响。实验验证表明,该机制的响应时间<100ms,在温度骤变 ±10℃、盐度波动 ±5‰的工况下,仍能保持补偿精度 ±5mV。

3.3 自适应 PID 控制的理论创新

针对系统参数时变特性,设计基于工况识别的自适应 PID 控制策略,突破传统固定参数控制的理论局限。

工况识别的模糊逻辑理论:将运行状态划分为 5 个等级(平稳、轻度扰动、中度扰动、重度扰动、极端扰动),基于模糊逻辑实现工况的智能识别。其理论基础是:通过隶属度函数描述工况参数(海流速度、温度变化率)与工况等级的模糊关系,通过模糊推理规则实现定性知识到定量决策的转化。例如,当海流速度 1.5-2.5m/s、温度变化率 1-3℃/h 时,系统通过模糊推理判定为 "轻度扰动" 工况,并调用相应的控制参数。这种处理方式能有效应对海洋环境中工况参数的不确定性,为参数自整定提供理论依据。

PID 参数自整定的动态适配原理:基于工况识别结果,建立 PID 参数(比例系数 Kp、积分时间 Ti、微分时间 Td)与工况等级的映射关系 —— 在高扰动工况下增大 Kp、减小 Ti 以加快响应速度;在平稳工况下减小 Kp、增大 Ti 以减小超调。这种参数调整遵循控制理论中的 "增益调度" 思想,本质上是通过将非线性系统分段线性化,在每个工况区间内实现近似最优控制。实验数据表明,该策略使系统在极端工况下仍能保持超调量<10%、调节时间<4s,较传统 PID 控制性能提升 60%。

抗积分饱和的理论优化:为避免控制器输出超限导致的调节失效,引入积分重置机制 —— 当输出达到限值时,通过饱和函数修正积分项,防止积分累积。其理论依据是:积分饱和本质上是由于控制器输出受限而积分作用持续累积导致的,通过在饱和状态下重置积分项,可切断积分累积的正反馈回路。这种处理方式使系统在输出限幅状态下的恢复时间从 3s 缩短至 1s,显著提升了极端工况下的控制性能。

4. 系统集成与实验验证

4.1 硬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理论

硬件系统采用 "隔离 - 滤波 - 屏蔽" 三级防护架构,基于电磁兼容理论实现强干扰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信号隔离的理论依据:模拟信号采用隔离放大器实现电气隔离,其理论基础是通过磁耦合或光耦合切断地环路,抑制共模干扰。实验数据表明,2.5kV 隔离电压可使共模干扰抑制比提升 40dB,有效阻断风电平台的电磁噪声传导路径。数字信号与电源系统的隔离设计遵循相同原理,通过 5kV 隔离度的 DC-DC 模块实现强弱电分离,从硬件层面消除接地电位差导致的干扰。

滤波电路的频率选择理论:前端 RC 低通滤波针对 0.1-1Hz 的低频振动噪声,中端 π 型 LC 滤波专注于 50Hz 工频干扰,后端有源滤波则抑制 10-100Hz 的宽频噪声。这种分频段滤波策略基于干扰信号的频谱特性,通过设计不同截止频率的滤波器实现针对性抑制,较单一滤波电路的干扰抑制效果提升 3 倍。

电磁屏蔽的场论基础:传感器线缆采用双绞屏蔽线,通过绞合结构抵消空间电磁耦合,屏蔽层单端接地(阻抗<1Ω)形成等电位体,基于静电屏蔽原理阻断电场耦合路径。控制箱采用 304 不锈钢材质,利用其高磁导率特性吸收磁场能量,内部吸波材料(损耗角正切>0.5)则通过磁滞损耗衰减电磁波,使箱体内的电磁强度降低至外部的 1/100。

4.2 软件系统的控制逻辑设计

软件系统采用 "采集 - 处理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架构,基于实时控制理论实现 1s 周期的精准调控。

数据处理的时序优化:信号采集、滤波处理、补偿计算、控制决策等模块按时间片轮转调度,确保各环节的实时性 —— 卡尔曼滤波占用 15% CPU 资源,小波降噪 10%,补偿模型计算 5%,工况识别与 PID 控制 20%,预留 200ms 冗余应对突发任务。这种时序设计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任务调度理论,通过优先级划分确保关键控制环节的时间确定性。

监控系统的信息融合理论:上位机监控平台基于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多源信息的集成展示,通过 SQLite 数据库实现 12 项参数的长期存储(采样周期 1min),基于故障树分析(FTA)实现 12 类故障的智能诊断。其理论创新在于:将传感器数据、控制指令、设备状态等多源信息通过时间戳对齐,构建系统运行的完整图景,为控制效果评估与故障诊断提供全面依据。

5. 结论

构建的“滤波-补偿-自适应控制”技术体系,融合卡尔曼滤波与小波降噪的融合算法(信号采集误差降至±5mV)、温度-盐度-流速耦合补偿模型(消除±15mV系统误差)及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PID控制器,从理论上解决动态工况下电位调控难题,使保护电位控制精度提升至±18mV,同时硬件抗干扰设计与软件算法协同让系统在强电磁、高振动环境中平均无故障时间达1800h,现场海试验证了多学科交叉理论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价值与技术方案的工程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周李军,王磊,张明。海上风电钢构基础阴极保护电位监测技术 [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20, 40 (2): 157-163.

[2] 陈瑶,刘敏,赵伟。海洋环境参比电极温度补偿模型研究 [J]. 仪器仪表学报,2012, 33 (8): 1872-1878.

[3] 李明,张伟。卡尔曼滤波与小波降噪融合的微弱信号处理方法 [J]. 仪器仪表学报,2021, 42 (5): 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