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SAR 技术的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方法
董祥旺
天津市第二地质勘探大队 天津市 300191
引言: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早期识别隐患至关重要。InSAR 技术凭借高精度、大面积监测等优势,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探讨基于该技术的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方法,对提升地质灾害防控能力意义重大。
1. InSAR 技术概述
1.1 技术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的相位信息来获取地表微小形变的微波遥感技术。其原理基于雷达波的干涉现象。SAR 系统向目标区域发射微波信号,经地面反射后被接收。不同时刻获取的 SAR 图像之间存在相位差,这个相位差包含了地表在这一时间段内的形变信息。通过精确测量和处理这些相位差,可以计算出地表沿雷达视线方向的形变量。InSAR 技术利用了合成孔径原理,通过小天线的移动等效合成一个大孔径天线,从而提高了空间分辨率。这使得它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以较高的精度监测地表的微小形变,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2 应用优势
InSAR 技术在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方面具有众多显著优势。其一,它具有大面积、连续覆盖的能力。能够对大面积的区域进行监测,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只能在离散点进行测量的局限性,从而可以全面地掌握区域内地表形变情况。其二,高精度。InSAR 技术能够检测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地表形变,这对于早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非常关键,因为许多地质灾害在初期的形变是非常微小的。其三,不受天气和光照条件的限制。与光学遥感技术不同,InSAR 技术基于微波信号,无论是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都可以正常工作,保证了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其四,成本相对较低。相比于传统的地面测量手段,如水准测量、GPS 测量等,InSAR 技术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野外布点和数据采集工作中,在大面积区域监测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
2. 早期识别流程
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数据获取是 InSAR 技术进行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第一步。数据来源主要是卫星搭载的SAR 传感器获取的SAR 影像数据。目前有多个卫星数据源可供选择,如欧空局的哨兵系列卫星、日本的 ALOS 卫星等,这些卫星能够提供不同分辨率、不同覆盖范围的 SAR 影像。获取到原始SAR 影像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首先是格式转换,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后续处理的格式。然后是多视处理,减少数据量的同时提高图像的可解释性。接着是去除噪声,采用滤波等方法去除 SAR 影像中的斑点噪声等,提高图像质量。之后是进行地理编码,将图像坐标转换为地理坐标,以便与实际地理信息进行匹配。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不同轨道、不同时间获取的影像进行精确的拼接和融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为后续的形变监测与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2.2 形变监测与分析
形变监测与分析是早期识别流程中的核心环节。通过对经过处理的 SAR 影像数据进行干涉处理,生成干涉图。干涉图中的条纹代表了地表在雷达视线方向上的形变量。然后,利用相位解缠算法将干涉图中的相位信息转换为实际的形变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修正。例如,地形起伏会对干涉结果产生影响,需要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地形相位的去除。同时,还需要分析形变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上看,不同区域的形变量可能存在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的分析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如形变集中区域可能是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潜在发生地。从时间上看,持续的形变或者形变速率的突然变化都可能预示着地质灾害的即将发生。通过长期的监测数据积累和分析,可以建立起地质灾害发生与地表形变之间的关系模型。
3. 关键技术要点
3.1 影像配准与干涉处理
影像配准是 InSAR 技术中的关键步骤。它的目的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视角获取的SAR 影像精确地对准,使得在进行干涉处理时能够准确地计算相位差。在影像配准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粗配准,通过影像的特征点匹配,如利用角点、边缘等特征,确定影像之间大致的平移、旋转和缩放关系。然后进行精配准,采用基于像素的匹配方法,在粗配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配准的精度,确保亚像素级的配准精度。干涉处理则是在影像配准的基础上进行的重要操作。它通过将两幅经过配准的SAR 影像进行复数相乘,得到干涉图。在干涉处理过程中,要考虑到雷达波的波长、入射角等参数的影响。同时,为了提高干涉图的质量,还需要对干涉图进行多视处理和相干性分析。多视处理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相干性分析则可以评估干涉图的质量,相干性高的区域表示地表的稳定性较好,而相干性低的区域可能存在地表变化或者植被覆盖等干扰因素,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3.2 大气效应校正
大气效应是影响 InSAR 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大气中的水汽、云层等会对雷达波产生折射、延迟等效应,从而导致测量得到的地表形变量存在误差。大气效应校正就是要消除这种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大气效应校正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外部数据的校正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内部数据的校正方法。基于外部数据的校正方法是利用气象模型或者地面气象站的数据,获取大气水汽含量等信息,然后根据大气对雷达波的传播模型,计算出大气效应引起的相位误差,并从测量结果中减去。基于内部数据的校正方法则是利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获取的多幅 SAR 影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影像中大气效应的特征,建立大气效应模型,从而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这种方法不需要外部气象数据,但需要更多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并且算法相对复杂。
3.3 形变信息提取
形变信息提取是 InSAR 技术用于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最终目标。在经过前面的影像配准、干涉处理、大气效应校正等步骤后,需要从干涉图中准确地提取出地表的形变信息。形变信息提取的方法主要基于相位解缠算法。相位解缠就是将干涉图中的相位值从缠绕的状态转换为真实的连续相位值,从而得到地表在雷达视线方向上的实际形变量。目前有多种相位解缠算法,如枝切法、最小费用流法等。枝切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算法,它通过寻找干涉图中的残差点,然后沿着残差点之间的连接路径进行相位解缠。这种算法简单直观,但在复杂地形或者高噪声环境下可能会出现解缠错误。最小费用流法是一种基于图论的算法,它将相位解缠问题转化为在一个加权图中寻找最小费用流的问题。这种算法在处理复杂地形和高噪声环境时具有较好的性能,但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相位解缠算法。提取出的形变信息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如去除异常值、进行空间插值等,以得到完整、准确的地表形变场,从而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提供可靠的依据。
结束语:基于 InSAR 技术的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方法具有显著优势和应用价值。虽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有望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区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恒志,周宇,唐亮亮,等. 基于 InSAR 技术的九寨沟震区典型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形变分析[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24,60(2):20-25.
[2] 宋家苇,杨莹辉,许强,等. 滑坡灾害 InSAR 早期识别关键技术方法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2024,32(3):963-977.
[3] 郑威,左小清,李勇发,等. 融合InSAR 和机载LiDAR 技术的滑坡早期识别与分析[J]. 测绘通报,202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