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立德树人的职高政治德育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李振

山东省肥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71600

一、立德树人与职教德育的价值定位

(一)德育目标与职业素养融合

职高学生在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中经常要处理职业伦理与利益冲突的复杂局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职业行为提供评判尺度,只有当学生将诚信、敬业、奉献等观念内化为行为习惯,专业技能才可能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生产力;因此,政治课堂需要通过情境化讨论、行业规范解读与职业案例剖析,使价值原则与职业标准并行呈现,以促进学生完成从“会做”到“善做”的转变。

(二)德育与生产实践贯通

职业教育强调做中学、做中悟这一特性,而德育若停留于抽象说教便难以触及学生经验;政治教师可以联合实训部门设计融通课堂、车间与社区的综合项目,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体验规则、责任与合作,进而理解法律、政策与道德的约束意义;当学生在校企合作基地完成一次客户委托的智能设备调试后,由政治教师引导其反思质量诚信与社会安全的内在联系,德育便从概念化状态转向体验式浸润。

二、策略设计的理念基础

(一)情境真实与问题驱动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

面对高度具体的职业情境,政治课需要借助真实案例激发学生思辨热情;教师可选取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典型事例,如自动化车间数据泄漏引发的社会舆情风险,构建跨学科任务驱动单元,引导学生从法规、伦理、经济多维度分析,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锻炼综合思维,也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

(二)知行统一与反思循环相衔接的学习过程理念

德育落实必须经由实践与反省不断迭代,政治课应保证学生在知识建构、行动实施与自我评价之间形成闭环;例如,在校园公共事务治理模拟中,学生担任“学生代表”“企业导师”“社区监督员”等角色,经历协商、决策、执行与汇报的完整流程,随后通过学习日志、同伴互评与教师访谈进行多维度反思,进而强化道德认同。

三、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一)价值引领者与学习共同体组织者双重身份

职高政治教师不仅应当端正职业信念、恪守师德,更要打破传统“知识权威”姿态,以平等协作方式融入学生实践活动;当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专业技能节筹备,教师可以在突发情况处理、资源协调与责任分担中示范公共精神,同时利用扁平化沟通机制激活学生主体性,这种同场景行动带来的隐性学习往往比课堂灌输更能触及价值核心。

(二)专业成长路径与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管理层应在职称评审、科研立项与培训机会分配中增加德育实效指标,引导教师将价值育人放置与教学科研同等位置;通过定期德育叙事研讨、校企联合课题孵化与跨学科社群共建,教师能够持续更新职业世界知识,对接新技术产业范式,从而对学生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德育问题。在此框架下,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接轨持续化学习共同体网络,例如加入行业协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双导师制将企业工程师与政治教师组合成指导团队,借助真实生产难题作为研究对象,共同开发具有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德育资源,这种跨界合作模式将教师发展与产业升级置于同一逻辑空间。

四、多元过程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形成性评价工具的开发

传统考核偏重理论背诵难以呈现价值内化程度,可借助学习档案袋、项目成果汇报与情景测试等手段记录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动态变化;系统积累的过程数据经由教师、企业导师与同伴综合评议,能够反映学生价值观念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数字化平台与智能分析的运用

在智慧校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环境中,可以依托学习管理系统嵌入道德发展评价模块,运用语义分析技术捕捉学生在线讨论中的价值倾向,结合实训项目日志与社区服务反馈,生成可视化成长曲线,帮助教师实施精准指导与及时干预。

(三)评价结果反哺课程迭代

评价结果还可反向激活课程迭代,当数据呈现出学生在职业法治认知层面存在薄弱环节时,课程团队能够迅速在下一个项目周期中嵌入模拟仲裁或校内仲裁庭体验,让学生置身法律冲突调解现场,以促进伦理认知与法治思维双向提升。

五 、制度保障与协同机制

(一)校企协同育人与社会参与

职业院校可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德育实践基地,共同制定职业伦理准则与评价标准,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企业导师与政治教师双向指导,当企业文化与课程目标彼此映照,立德树人便形成链式效应;社区组织与志愿服务平台同样能够提供公共场域,让学生将职业技能转化为社会关怀行动。

(二)文化生态与校园治理

学校应在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与公共空间治理中持续传递价值信号,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文化墙与数字标牌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崇尚专业、追求卓越的氛围;当学生在日常生活里随时可感知到价值规范,德育渗透便实现从事件性到环境性的跃升。

六、结论

立德树人在职高政治德育课堂的真正落地,需要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与制度环境全方位协同;当价值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被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学生不仅能够获得适应产业变革的专业能力,也能够在复杂社会结构中保持道德定力与公共情怀,这既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人才战略对未来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期待。

参考文献

[1]吴艳国,颜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6):99-100+109.

[2]童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才智,2023,(19):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