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探索

作者

李莹

河南驻马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463000

情境教学法是在课堂上创设出认知冲突或者情感氛围的特定场景,以此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意义建构之中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而言,它背后的价值支撑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与文本世界进行对话的过程,需要跨越时间和文化的障碍去触摸作者的思想脉动和情感温度。它从行为和认知两个层面揭示了情境浸润式学习能够唤醒学生的具身经验和图式,使文本符号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能够被触摸和感知的生命体验。这便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达成素养提升的关键。

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意义

(一)促进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真实发生

当下高中语文阅读课面临的困境在于,学生无法自发地穿透文字表面,去进行深层次的感知与思考。文本变成远离生活的符号堆砌。情境教学法给这个困境提供破解路径,教师凭借巧妙搭建契合文本内核的认知情境或情感氛围,给学生架起桥梁,这座桥连通了静止的文字符号与能激发经验回响的学习场域。在此场域之中,学生作为体验主体可以沉浸其中,作者藏匿于字里行间的情思被激活,变得可感,内在的对话愿望和思维能量被唤醒,文本的理解才走向深入[1]。情境创设撬动了学生思维的支点,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探究与意义生成,阅读过程有了生命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

(二)搭建文本世界与当下现实的价值桥梁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时间和文化上的隔膜,不能被现在的高中生所轻易感知,文本语境与学生现实经验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沟壑,情境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巧妙地抹去这层隔膜,利用模拟,重现或者思辨性地重建作品蕴含的情境。或许是对历史场景的虚拟再现,或许是设身处地站在角色的立场上,亦或是把文本话题投射到当下社会进行审视,这样文本便不会孤立存在于一个封闭的过去里,而是在当下的课堂情境中重新呼吸,原本遥不可及的思辨话题顿时变得触手可及,人物的选择也触动了学生的共情。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视域作为起点去理解和接受那些跨越时空的价值命题,文本所蕴含的恒常思想力量也就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而深深扎根在年轻的心灵之中,完成了自身的教育使命。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聚焦多维感官体验的情境营造

有效的情境创设,首先要摆脱单一的视觉、听觉刺激。教师在理解文本核心之后,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多通道感官一起沉浸。文本描述的气息、物件的触感、环境的声音、行动者身体的姿态等等,都可以借助具体形象的描述、辅助手段、具身参与等方式加以突出[2]。学生的感官被同步调动起来,更容易被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整体氛围场域之中。这种沉浸感极大地消解了想象的门槛,语言符号得以迅速地转化为脑中的具象图景和具身体验,为深入感受文本情境逻辑奠定扎实的感知基础。

例如,在学习近代历史类文章时,学生常常难以感受民国时期青年遇害事件背后的压抑与悲怆。为穿透抽象的历史叙述,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多维感知场。课堂起始并未急于解读课文,而是选择了一段低缓深沉的弦乐作为背景,音量控制在模糊与清晰之间,模拟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回响。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对比展示,一侧是北洋时代学生游行老照片的凝重静态灰白,另一侧聚焦幻灯片上精确标注当时枪弹型号与飞行轨迹的科学图示。散落在文中的提示物,共同指向文本核心的撕裂感。课堂观察发现,当学生之后阅读到“血痕”“呜呼”等类似词句的时候,眼神与语调都自然地多了几分真实的沉重,抽象的时代悲剧被身体的联觉经验悄悄锚定。

(二)构建融合文本任务的驱动情境

情境生命力要围绕某个问题或任务持续点燃。教师应围绕文本核心探究点,嵌入能点燃学生深度思考的学习任务,为某个模糊主题寻找文本证据[2]。教师可以从人物视角写作书信重新确立立场,争议冲突小组立场辩论,设计跨越文本的对比性阅读问题等。任务本质上是制造认知缺口或矛盾状态,让学生身处思想碰撞场。此时,情境不仅是渲染氛围的背景板,更是驱动思维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催化剂。任务驱动的复杂性,促使学生在文本细节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线索,在合作争鸣中验证自己的解读是否合理。深层次的理解就是在这种高度沉浸的任务场中完成的。

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篇章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可以设置驱动性任务,并且需要引用本文字句证明其可行性,须在文本深层逻辑而非表面情节里找支撑点。学生分组扮演并构建谋士辩论等情境,可以引用文本中的关键论证来支撑这一策略预案的有效性,实质上就是让学生逆向拆解谋士最初的策略支柱,比如利益最大化论证,潜在风险警告,盟友不可靠论证等等。教师可以把这些核心逻辑提炼成可以迁移的准则,课堂上出现很多智囊组,每个组都要合作产出一份包含核心论点,预设反驳点以及关键原文支持句的策略提案。譬如一组提出“矛盾转移”策略,另一组则提出“共同利益愿景”策略,该任务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有限的文本信息中做风险判断并坚定立场选择,论点须扎根于论辩的内在线索脉络,而不是情节表面。激辩过程中,原本疏离的文言辞藻被动态转化为支撑不同立场选择的策略性工具,成为辩论各方争夺并咀嚼的逻辑资源。

结语:情境教学法深入到了实践当中去,悄悄地改变了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样子。学生不再是被动被塞进知识,而是变成了文本情境里积极构建意义的主体。只有当文本世界能够以一种鲜活的、可感知的方式重新浮现出来的时候,那些沉睡在纸页里的灵魂和思考,才可能在学生的理解体验中真正地活过来。这种教学上的革新不仅仅是方法层面的更替,而且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深层变化,使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深深扎根于真实情境参与和意义生成的土壤之中。

参考文献:

[1]王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理论的应用[J].学苑教育,2025,(14):55-57.

[2]张永霞.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实践[J].天津教育,2025,(1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