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开发的价值分析

作者

韦洪超 张欣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卷烟厂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5

摘要: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下,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的关键。科学制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能够明确岗位能力需求,实现教育与产业全面融合,而这也是保证就业公平与社会发展重要保障。本文将分析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开发的价值,阐述其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技能人才培养;价值分析

引言:技能型社会建设推动着产业转型与人才需求升级,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开发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科学制定标准,有助于适应“工业4.0”背景下的技术变革,保障培养质量。因此,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与系统化工作流程的相互交融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多方积极参与,推动标准与职业资格有效衔接,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

一、关系技能型社会建设核心问题——战略价值

打造技能型社会,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重要基础。而想要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那么就应当科学制定与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现如今,我国职业所面临的根本矛盾在于,人民群众对于优质职业教育需求与具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大多数表现为教育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的不匹配、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能力存在欠缺,以及技术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明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技能型社会的全面构建,所以应当时刻围绕“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从而制定出科学、规范、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培养标准。

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开展具有显著价值,不仅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制度体系并不健全,企业主体参与的意识偏低,产教融合机制确实等相关问题会阻碍标准的落实与建设。在2013年,人社部提出有关《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明确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建设方向。随后,通过试点项目不断完善和推动标准制定工作。如,从2014年起,在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等专业领域试点起步,到2021年公布五个专业的国家培养标准,再到2022年推出包括机床切削加工在内的31个专业课程标准,这些都为构建全面、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

从较为宏观的发展角度来看,技术发展、劳动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相互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打造“技能型社会视域下”关系图,方便清晰的认识到:想要实现技能型社会目标,就需要职业教育、企业界和社会多方合力,从技术创新到劳动组织,从知识传授到实践操作,从制度设计到实际落实,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网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作为行动指南。只有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开发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才能真正打造出高素质、多能工匠,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适配“工业4.0”人力资源需求——经济价值

二十一世纪之初,互联网与智能化生产的广泛运用使社会进入到“工业4.0”时代,推动制造业面向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深刻转型。“工业4.0”主要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和制造流程的全面整合,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化集成使生产系统更加灵活高效。在这一精益生产模式下,软件对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显现,使得技术技能人才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虽然部分观点认为传统以“标准”为导向人才培养并不能适应技能型社会实际所需,但显然这一认知存在误区。标准并不是僵硬死板的,而是始终紧随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进行全面优化与创新,以确保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工业4.0”时代的信息与智能技术推动劳动组织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特别是在水平劳动分工与垂直劳动分工两个层面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水平分工趋向弱化,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具备宽技术、多技能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人才具备专业的技能,同时还应能够跨领域实现资源整合,可以应多多样且复杂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垂直分工减弱,对于高层次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技能人才应当具备深入理解技术原理、运用价值理性、事实性分析能力,由此方可支持创新活动与提升企业边际生产率。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机构在担任人才培养这一职责过程中,需要超越以往传统职业技能训练,应当注重知识、能力、价值观念综合培养,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工业4.0”的新型职业素养。其中不仅包含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还涵盖创新意识、跨学科协作、科学评价能力,这样即可有效促进专业技能人才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匹配。

三、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有标准可依——工具价值

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有效性,其核心在于有科学、可操作的标准作为实际依据。技能人才评价不单单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并且在成长期间也可以为行为提供良好的指导与激励,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职业院校担任起绝大部分技能型人才培养重担。而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加强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度,逐渐提出全新政策,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以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这些政策都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优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法、缩短评价周期以及科学利用评价结果。不可否认的是,许多职业院校还存在评价内容不全面、主体单一、方式欠科学、周期较长等相关问题,而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源自于缺少为完善稳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目标导向十分的模糊,从而造成学校与企业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清晰明确的目标认知,也难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和考核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标准决定制定,有怎样的标准就会有怎样的质量”。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标准在保障育人质量期间的基础性作用。“双高计划”当中明确提出,即便是到了2035年,也应当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教学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提升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规范化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制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可以明确岗位能力需求,促进产教融合,由此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未来,应全面完善标准体系,确保不断适应行业变革,让其技能人才培养面向更高水平迈进,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海波.社会认同威胁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层次逻辑与资历框架建设探赜——基于“新八级工”制度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5,46(12):17-24.

[2]王璐,王东山.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教本科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路径创新研究[J].营销界,2024,(21):122-124.

[3]曹广芝,袁文菊,孙留霞,赵鸿璋.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J].养殖与饲料,2024,23(05):124-128.

[4]桑彬彬,张绮苡.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4,26(01):85-90.

[5]梁海兰,赵聪,李焱.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6):5-12.

作者简介:韦洪超,男,汉族,1978年5月生,广西桂平人,本科,助理工程师、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