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红色文化IP的乡村再生:以廖家坪村为例看城乡融合中的文化认同构建

作者

张绵娜 李夏吟 阮超 马潇鹏 翟雨昕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文化促进城乡融合并构建文化认同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1]。本文以长沙湘江新区廖家坪村为例,探讨红色文化IP在乡村再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对城乡融合中文化认同构建的影响。研究发现,廖家坪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本文提出了基于红色文化IP的乡村再生策略,为类似地区的文化振兴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IP;乡村再生;文化认同;廖家坪村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一方面,红色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自豪感。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经济推动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来打造红色文化IP,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引发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城乡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红色文化IP的定位

红色文化IP以红色文化为根基,通过创意转化和现代科技手段使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融合了红色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呈现红色文化。

2.乡村再生的理论与实践

乡村再生理论强调通过综合施策,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繁荣。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通过发掘和培育地方特色产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德国的“乡村更新”计划,注重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乡村再生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3.文化认同与城乡融合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某种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通过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城乡居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打破文化壁垒,增进城乡之间的互信与合作。

二、廖家坪村红色文化IP的打造与乡村再生实践

1.廖家坪村概况

廖家坪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地处湘江新区白马街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不仅如此,廖家坪村所在的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3]。

2.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

目前,廖家坪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纪念设施、革命文物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等。这些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教育价值。

为了充分挖掘和整理廖家坪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全面普查、搜集资料、建档入库、加强保护等措施。收集与廖家坪村红色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将收集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建档入库,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让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4]。

三、红色文化IP的打造策略

1.品牌建设

廖家坪村将红色文化作为核心品牌元素,结合当地背景,明确“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品牌定位。设计具有红色特色的元素,制作宣传海报,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深入挖掘廖家坪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将其融入到品牌建设中,增强品牌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

2.产品开发

廖家坪村开发了多条红色旅游线路,将红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红色文化体验。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发红色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3.宣传推广

廖家坪村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发布红色文化相关的文章,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线下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增强品牌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同时与学校、企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红色文化IP,拓宽市场渠道。

4.乡村再生的实践成效

廖家坪村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IP,以“红色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带动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文化振兴层面,组织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明乡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四、红色文化IP与城乡融合中的文化认同构建

1.红色文化IP对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

廖家坪村的实践表明,红色文化IP通过符号化叙事和情感联结重构了乡村的文化认同[5],该村将红军标语、革命故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使游客在参与中自然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

2.城乡融合中的文化认同挑战与机遇

挑战来自城乡文化认知的断层。部分城市游客对红色文化存在“符号化消费”倾向,村民初期对IP开发持怀疑态度,担心革命历史被娱乐化。“同质化竞争”削弱认同独特性:周边村庄同期开发类似IP,导致廖家坪的红军电台故事被淹没。

机遇显著。政策红利和技术赋能放大了IP影响力。城乡群体在红色文化中找到了价值公约数:廖家坪与长沙某企业合作推出“红色剧本杀”,企业员工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乡村革命史,村民则从反馈中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价值,形成认同闭环。

3.红色文化IP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路径

廖家坪的路径可总结为“三层渗透”:

物质层:通过IP衍生品,实现文化变现,经济利益驱动认同。

行为层:设计城乡互动仪式如红军运动会,以共同行动消解文化隔阂。

精神层:提炼忠诚、奋斗等红色精神作为城乡共识,文化认同从政治符号转化为生活伦理。

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红色文化IP的乡村再生本质是一场文化认同的政治经济学实践。廖家坪案例证明,通过IP的创造性转化,乡村得以在城乡融合中重塑主体性。既避免沦为城市文化的附庸,又借助红色叙事的正统性获得发展话语权。但需警惕过度商业化。

2.政策建议

(1)建立IP差异化评估机制:文旅部门对同类红色IP进行主题细分。

(2)构建城乡认同反馈系统:设立红色文化共建基金,要求城市企业在消费IP的同时反哺乡村文化教育。

3.局限与期望

本研究未充分讨论代际认同差异,未来可追踪IP长期运营中的认同变迁,对比不同革命老区的IP策略。

参考文献

[1] 国家乡村振兴局. 红色美丽乡村建设指南(2025年版)[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5.

[2] 李培林, 王铭铭. 城乡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机制[J]. 社会学研究,2024(3):45-61.

[3] 廖家坪村志编纂委员会. 廖家坪革命斗争史实录[M]. 长沙:湖南出版社,2023.

[4] 湖南省文旅厅. 湘赣边红色旅游走廊调研报告[R]. 长沙,2023.

[5] 张艺谋, 赵晓兰. 沉浸式叙事与集体记忆建构[J]. 现代传播,2024(6):88-94.

作者介绍

李夏吟,女,浙江德清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

张绵娜,女,福建泉州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乡村振兴。

阮超,男,湖南邵阳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研究方为新媒体运营。

马潇鹏,男,湖南邵阳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艺术。

翟雨昕,女,陕西榆林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

本文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级大创《乡村文化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播:长沙湘江新区廖家坪乡村文化建设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24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