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合同纠纷防范机制研究
刘奇
南京雨花新城发展有限公司 210000
摘要:本文立足工程造价工作实际,针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合同纠纷现象,通过梳理纠纷类型、剖析成因链条,提出具有实操性的防范机制。研究采用问题导向的递进式框架,从实务痛点切入,重点探讨清单编制、合同约定、过程管理三个维度的风险防控策略,力求构建符合基层工作特点的纠纷预防体系,为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效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合同纠纷,风险防范
引言
当前我国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因清单编制质量参差、合同条款约定模糊、过程管理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合同纠纷频发。本研究基于基层工程造价人员视角,通过分析工作实践,揭示当前计价模式下合同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系统化的防范对策。研究对规范清单计价实施、降低合同履约风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合同纠纷的主要表现
1.1清单描述歧义引发的计价争议
清单编制的准确性是工程量计价的核心前提,但当前部分项目仍存在特征描述不完整、计算规则界定模糊等缺陷。具体表现为:其一,项目特征描述缺乏完整性,导致承包方与发包方对清单项包含的施工内容及工艺标准产生认知偏差,进而引发组价依据的分歧;其二,工程量计算规则未严格对标国家标准或地方细则,双方对清单量核算范围、计算方式的理解差异易形成争议焦点;其三,材料技术参数及规格型号标注笼统,致使价格认定过程中出现市场价与信息价适用性争议。此类问题本质源于清单编制环节的标准化不足,为后续合同履行埋下隐患。
1.2价格调整机制失效导致的纠纷
建设工程周期长、市场波动大的特点决定了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性,但现行合同条款对此类风险的分担设计仍显粗放。一方面,人工、材料价格超幅波动时,合同约定的风险包干范围往往缺乏弹性,双方对价格调整触发条件及补偿标准的认定难以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工程变更签证的计价标准约定过于原则化,措施项目费调整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引,导致变更工程量确认与价款核算长期处于模糊地带。此类纠纷的频发表明,价格调整机制未能实现风险共担与动态平衡的立法初衷。
1.3过程管理失控引发的履约争议
清单计价的闭环管理依赖于全过程的协同管控,但实践中管理脱节现象仍较普遍。工程变更实施后,因未及时办理书面确认手续,导致变更事项的效力认定陷入僵局;进度款支付未严格遵循清单计价节点,计量周期与支付比例的不匹配加剧了资金周转矛盾;竣工结算阶段,审核流程不规范、证据链不完整等问题,使得结算争议往往演变为长期诉讼。这些争议暴露出现阶段造价控制与合同履约管理的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亟需通过制度完善实现管理流程的标准化重构。
2合同纠纷成因的系统性分析
2.1清单编制质量缺陷
清单编制作为计价活动的起点,其质量缺陷直接动摇合同履行的技术基础。首先,从业人员技能梯度差异显著,部分编制人员对清单规范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精准把握项目特征描述的完整性要求,导致清单项与施工实况脱节。其次,项目特征描述标准化程度不足,不同项目间同类清单项的工艺要求、材料参数表述缺乏统一范式,为承包方预留了选择性解读空间。更为关键的是,现行编制流程普遍缺失“编制-复核-审计”三级审核机制,技术校核多流于形式,致使清单错漏难以及时纠偏。这种质量管控链条的断裂,使得清单文件难以承担计价依据的核心职能,成为纠纷滋生的首要诱因。
2.2合同条款设计缺陷
合同文本作为风险分配的法律载体,其条款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决定纠纷预防效能。当前合同范本对风险分担条款的约定多停留在原则性表述层面,例如仅笼统规定“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由承包方承担”,却未明确价格涨跌幅度的计算基准与补偿比例,致使争议发生时缺乏可操作性依据。同时,价格调整机制缺乏量化标准,特别是人工费、材料费的调差公式与指数选取规则模糊,双方对风险包干范围的认知分歧难以弥合。此外,变更处理程序约定过于简略,对变更提出时限、计价依据确认流程等关键节点缺乏细化条款,导致工程实施中变更争议频发。这些条款设计缺陷折射出合同制定者对风险预见性与分配合理性的双重忽视,使得契约文本难以发挥纠纷预防的应有作用。
2.3过程管控机制缺失
工程造价动态控制体系的薄弱,加剧了合同风险向纠纷结果的转化。其一,参建各方对全过程造价协同管理的认知不足,仍将造价控制局限于预算编制与结算审计两端,忽视施工过程中的量价动态监测,致使进度款支付偏离清单计价节点的情况屡见不鲜。其二,变更文件管理规范性严重欠缺,工程变更的书面确认、计价审核与归档环节缺乏标准化流程,大量变更事项仅依赖口头协议或碎片化记录,为后期结算争议埋下隐患。其三,履约证据留存机制不健全,关键会议纪要、现场签证单等文件未实施分类编码与云端备份,证据链断裂现象普遍,纠纷解决时双方举证能力严重失衡。这些管控漏洞表明,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尚未构建起“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的全周期风控闭环,制度执行力的弱化直接消解了清单计价模式的理论优势。
3全过程纠纷防范机制的构建
3.1强化清单编制质量管控
清单编制的技术规范性直接决定合同履行的稳定性。首要任务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项目特征描述库,按照建筑工程分部工程划分标准,对施工工艺、材料参数、验收标准等要素进行结构化编码,消除区域性表述差异导致的解读歧义。在此基础上,推行“编制-复核-审计”三级审查机制,明确各阶段审查重点:编制阶段侧重工程量计算逻辑校验,复核阶段强化项目特征完整性审核,审计阶段着重清单项与招标文件契合度分析,形成递进式质量把关闭环。此外,应建立行业级典型案例复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对争议清单项开展逆向工程推演,通过解析特征描述缺陷、计算规则误用等典型问题,持续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敏感性。这三项举措从标准建设、流程优化与能力培育三个维度,系统化解清单编制质量缺陷引发的源头性风险。
3.2完善合同条款设计
合同文本的精细化改造是风险分配法治化的关键路径。需制定动态价格波动风险分担比例表,根据材料类别、采购周期、价格波动频率等参数,划分5%-10%的风险包干区间与超额部分的分担梯度,使价格调整条款兼具原则性与操作性。对于变更计价标准,应建立与清单计价规范衔接的量化矩阵,明确不同变更类型(如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对应的计价依据选取规则,例如约定工程量增减15%以上时自动触发综合单价重审机制。同时,在争议解决条款中嵌入结算争议处理前置程序,规定双方须在提交仲裁或诉讼前完成三轮计价对账与专业调解,并将过程文件作为争议处理的法定证据。此类条款设计通过风险阈值量化、变更类型分级与争议解决流程再造,有效弥合了合同文本的原则化缺陷。
3.3构建动态管理机制
工程造价的过程管控效能取决于痕迹化管理体系的完备程度。建议推行月度计价对账制度,要求发承包双方每月25日前完成当期清单工程量确认、变更签证汇总与进度款核算,并通过电子签章系统实现计量数据的实时互认。针对变更管理乱象,实施“双签双档”管控模式:技术负责人与造价工程师联合签署变更文件,纸质档案与区块链存证双轨归档,确保变更证据链的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此外,应强制推行施工过程影像资料云端归档制度,要求监理单位每日上传带时间戳的现场影像至省级工程造价监管平台,重点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材料进场检测等关键环节。这种融合定期对账、交叉验证与数字存证的管理机制,不仅强化了过程管控的实时性与可追溯性,更通过管理痕迹的完整留存显著提升了纠纷举证效率。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防范机制着重解决基层造价管理中的现实痛点,通过标准化清单编制、精细化合同设计、痕迹化管理三大策略,形成全过程风险防控链条。后续研究可结合BIM等信息化工具,探索可视化纠纷预防系统的开发应用,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明.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合同管理协同机制[M].工程管理出版社,2024(16),45-48
[2]陈晓华.工程造价纠纷预防法律实务[M].法律出版社,2023(12),67-70
[3]张维启.建设工程全过程风险管控体系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1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