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幼儿感官发展的幼儿园自然角活动设计研究

作者

张茹碧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3620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方式。感官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门户”,3-6 岁幼儿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此时幼儿感官感知仍较为笼统,需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引导其精细化发展。

当前多数幼儿园虽设有自然角,但活动设计存在明显不足:部分自然角仅作为“装饰区域”,摆放固定植物却缺乏互动活动;部分活动设计忽视幼儿感官差异,如仅侧重视觉观察,忽略触觉、嗅觉等体验;还有活动难度与幼儿年龄不匹配,导致幼儿参与兴趣低。基于此,研究如何结合幼儿感官发展特点设计自然角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自然角的教育价值,更能为幼儿感官能力发展提供适宜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幼儿感官发展的核心特点

(一)视觉发展,偏好鲜活色彩与动态变化

3-4 岁小班幼儿已能辨别红、黄、蓝等基本颜色,但对相近色(如粉红与玫红)区分能力较弱;5-6 岁大班幼儿则能准确识别多种颜色,并开始关注物体的细节特征(如叶子的纹路、花瓣的数量)。同时,幼儿对动态变化的事物更感兴趣,如种子发芽、蜗牛爬行等过程,能持续吸引其注意力。

(二)触觉发展,依赖直接接触获取认知

幼儿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质地(软、硬、滑、糙)、温度(冷、热)与形状,且触觉体验需“安全可及”。小班幼儿喜欢触摸柔软的物体(如棉花、毛绒玩具),中班幼儿开始主动探索不同质地的自然物(如树皮、鹅卵石),大班幼儿则能通过触觉对比发现物体的差异(如干树叶与湿树叶的触感区别)。

(三)听觉与嗅觉,易被自然声响、气味唤醒

幼儿对自然中的细微声响(如鸟鸣、风吹树叶声、水滴声)敏感度高于成人,但需在安静环境中才能集中感知;嗅觉方面,幼儿对花香、青草香、泥土味等自然气味反应积极,且能通过气味联想相关事物(如闻到橘子味会想到水果),但需避免刺激性气味(如浓烈的香水、农药味)。

(四)味觉,需在安全前提下谨慎探索

幼儿味觉发展需依托“可食用”的自然物,且必须严格把控安全。小班幼儿可通过品尝甜味(如草莓、葡萄)、酸味(如柠檬片)建立味觉认知;中大班幼儿则能区分不同水果的味道差异,但需避免苦味、辣味等刺激性味觉体验,且所有味觉活动需在教师全程看护下进行。

三、自然角对幼儿感官发展的教育价值

自然角作为幼儿园“微型自然生态”,能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感官体验场景:一是自然角中的植物、小动物(如蜗牛、小鱼)具有鲜活的色彩与动态变化,可满足幼儿视觉探索需求;二是自然角中的泥土、树叶、种子等材料,能让幼儿通过触摸获得直接的触觉认知;三是自然角中的风声、水声、动物叫声,以及植物的自然气味,能唤醒幼儿的听觉与嗅觉感知;四是自然角中种植的可食用植物(如草莓、小番茄、薄荷),能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味觉探索机会。

此外,自然角活动还能促进幼儿感官的协同发展。例如,幼儿观察“番茄生长”时,会同时用眼睛看(颜色变化)、用手摸(果实软硬)、用鼻子闻(成熟番茄的香味),甚至在成熟后品尝(味道),这种多感官联动的体验,能帮助幼儿构建更完整的自然认知,提升感官整合能力。

四、基于幼儿感官发展的自然角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原则

1. 安全性原则

所有活动材料需无毒、无尖锐棱角,味觉活动需选用新鲜、无农药残留的可食用材料,小动物(如蜗牛)需提前检查是否携带病菌;

2. 层次性原则

根据小中大班幼儿感官发展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如小班侧重“单一感官体验”(如触摸不同质地的树叶),中班侧重“两种感官联动”(如听声音猜自然物),大班侧重“多感官整合”(如记录植物生长的视觉、触觉、嗅觉变化);

3. 互动性原则

避免自然角“只看不动”,设计幼儿可参与的照料、探索活动(如浇水、松土、观察记录),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4. 生活化原则

活动材料选用幼儿常见的自然物(如绿豆、红薯、薄荷、蜗牛),降低幼儿认知门槛,同时增强活动与生活的联系。

(二)分感官活动设计案例

1. 视觉类活动:“植物生长日记”(中班)

(1)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的颜色、形状变化,提升幼儿视觉细节感知能力;

(2)活动准备:自然角种植绿豆(每组 1 盆)、绘画本(每页画有花盆轮廓)、彩笔;

(3)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幼儿每天观察绿豆的生长:第 1 天记录“种子的颜色(绿色)与形状(椭圆形)”,第 3 天记录“芽的长度(1 厘米)与颜色(白色)”,第 7 天记录“叶子的形状(心形)与颜色(浅绿色)”;幼儿用彩笔在绘画本上画出观察到的变化,教师帮助幼儿用简单文字(如“芽长高了”)记录;

(4)延伸活动:将不同组的“生长日记”对比,让幼儿发现“浇水多的绿豆芽长得快”“放在阳光处的叶子更绿”等规律。

2. 触觉类活动:“自然触感盲盒”(小班)

(1)活动目标:通过触摸辨别自然物的质地,发展幼儿触觉感知能力

(2)活动准备:不透明盒子(侧面开小孔,仅能伸入一只手)、内部放入不同质地的自然物(如软棉花、糙树皮、滑鹅卵石、硬坚果壳);

(3)活动过程:教师请幼儿将手伸入“盲盒”,触摸后描述“感觉”(如“软软的”“有点扎手”),再猜测“是什么东西”,最后打开盒子验证;教师引导幼儿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触觉(如“滑滑的”而非“凉凉的”);

(4)注意事项:避免放入细小物品(如小石子),防止幼儿误吞;提前检查树皮是否有尖锐凸起。

3. 多感官整合活动:“薄荷小侦探”(大班)

(1)活动目标:通过看、摸、闻、尝(安全范围内)感知薄荷的特征,促进感官协同发展;

(2)活动准备:自然角种植的薄荷(带枝叶)、透明杯子、温水、小勺子;

(3)活动过程: ① 视觉:让幼儿观察薄荷叶子的形状(披针形)、颜色(深绿)、纹路(叶脉清晰); ② 触觉:请幼儿触摸叶子(边缘有锯齿,表面光滑),感受“摸完手有点凉”; ③ 嗅觉:让幼儿凑近叶子闻气味(清凉味),并提问“闻到这个味道想到什么”(如牙膏、清凉糖); ④ 味觉:教师将薄荷叶子洗净,放入温水泡成薄荷水,请幼儿尝一小口(清凉味),描述“嘴巴里的感觉”;

(4)活动延伸:用薄荷叶子制作“薄荷书签”,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再次巩固多感官体验。

五、总结

本研究围绕幼儿感官发展特点,从安全性、层次性、互动性、生活化原则出发,设计了视觉、触觉、多感官整合等类型的自然角活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感官感知能力与探索兴趣的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季节变化(如春季观察花开、秋季收集落叶)设计主题性自然角活动,同时探索自然角活动与语言、艺术等领域的融合,让自然角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活力空间”。

参考文献:

[1] 季爱华. 浅谈幼儿教室中”自然角”的创设与作用[J]. 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 , 2010(4):1.

[2] 熊曼丽. 谈幼儿园自然角的”探究式”学习 [J]. 动漫界 ( 幼教 365),2025(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