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力工程项目变更对造价影响的分析与控制

作者

肖宣炜

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引言:

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频繁发生工程变更会对工程的造价造成不利影响。为避免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推进及成效造成严重干扰,电力企业需协同参建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科学规划设计与施工方案,力求将工程变更频次与费用降至最低;同时,电力企业还要通过动态控制、变更造价控制等手段,建立工程变更审批以及变更方案评审制度;利用信息化工具提升变更管理的精准度,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变更风险;此外,还需完善变更责任追究机制,督促参建各方履行职责,减少不变要的变更,从而降低变更对造价的影响。

1. 电力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

电力工程主要涵盖发电、输配电及用电等核心建设环节,是国家建设与民生发展的关键支撑。电力工程一般具有规模大、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而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易受外部环境条件、参建单位、政策法规及不可预见风险等因素影响,工程变更的发生概率较高。然而,工程变更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造价造成不利影响:一是招标文件条款变更或合同工作内容变化(如合同范围扩大、质量标准提升等),可能导致合同价格清单项目增减或项目特征描述变化,不但会增加工程成本,甚至导致承发包双方对造价责任划分产生歧义;二是质量控制要求变更,如更换新型材料、采用复杂工艺等,会增加工程直接成本,同时可能造成工期延误,增加间接成本;三是返工,如重复设计或已施工部分拆除重做等,会增加成本。这些影响若未能规避或及时有效地处理,不仅会导致造价失控,还可能延长项目周期,影响各参建方的经济效益。

2. 降低工程变更不利影响的适用策略

2.1. 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变更频次

电力工程建设期间,虽然因各种原因导致工程变更变得不可避免,尽最大努力降低工程变更频次,是减少其对造价管理不利影响的最直接途径。具体而言,可从下列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勘察与设计管理。电力工程涉及的地质条件复杂、输电线路路径跨度大,需要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如无人机航拍、地质雷达探测等),对项目现场进行全面深入的勘察,确保准确掌握项目建场条件关键信息,为设计输入建立坚实基础。同时,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减少设计中的冲突,确保设计失误能够提前排查并得到改进,避免施工期间频繁发生工程变更。设计阶段变更对施工流程的干扰最小,既能避免后续施工中因设计问题导致的返工(如已浇筑的基础需拆除重建),也能将变更对造价的影响控制在较低水平(如初期调整电缆路径的成本远低于后期改线)。

第二,加强方案审核与技术交底。施工过程前,应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分包单位等参建方召开技术交底会议,使各方充分了解设计意图、新技术应用、技术难点与施工工艺要求、质量标准、进度要求等;同时,应对复杂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评审,充分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2.2. 严格审核工程变更

电力工程建设期间开展造价管理,为有效遏制工程变更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还须严格审核工程变更。具体如下:

第一,动态跟踪与控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可依托 P3、P6 或 Project等先进项目管理软件,动态跟踪工程进度、费用等数据,建立变更费用预警机制。当变更累计金额达到警戒线时,及时发出预警,相关方应立即组织原因分析,并提出后续管控措施。例如,某变电站工程因地质条件变化需将原设计的天然地基改为桩基础,变更实施后,通过跟踪评估发现,桩基础的施工成本虽较原设计增加了 8% ,但有效解决了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避免了后期建筑物沉降的风险,总体符合项目的长期效益目标。

第二,建立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为遏制因变更引发的工程造价大幅上涨,有关方还需强化对变更的监督管控,重点核查变更的原因及必要性,基于变更金额、影响范围、责任主体等维度,构建差异化审批流程,保障变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通过组建涵盖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及全过程咨询单位等领域专家的多元化评审小组,确保评审的专业性与独立性。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变更方案进行评审:一是技术可行性,核查变更是否符合国家现行规范、项目设计大纲及工程结构安全要求;二是经济合理性,对变更费用进行详细测算与对比,分析是否存在超预算风险,评估其对总造价的影响;三是整体目标协调性,判断变更是否会影响工期节点、资源配置或其他工序衔接,如某电力线路工程拟变更塔基位置,需核查新位置是否与周边管线、道路规划冲突,是否会导致施工周期延长或设备进场成本增加。

2.3. 利用信息化工具提升变更管理的精准度

利用 BIM 技术构建工程三维模型,模拟变更方案对工程结构、施工进度及造价的影响,如通过 BIM 软件模拟变更后的电缆敷设路径,直观展示变更对相邻管线的影响,为变更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持;建立变更管理信息系统,将变更申请、审批流程、造价分析、实施记录等信息纳入系统,实现变更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动态跟踪(如通过系统可随时查询某一变更的审批进度、造价增减情况及实施状态)。例如,某输电线路工程通过 BIM 技术模拟杆塔位置变更,发现变更后的杆塔与周边高压线路的距离不符合安全规范,及时调整了变更方案,避免了后期返工。信息化工具能提高变更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变更风险。

2.4. 完善变更责任追究机制

对因设计单位图纸错误、施工单位违规操作或监理单位监管不到位导致的不必要变更,应明确责任主体,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如扣减设计费、要求施工单位承担返工成本、对监理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例如,某配电工程因设计单位未考虑现场道路宽度,导致变压器无法进场,需变更变压器型号,业主方扣减了设计单位 10% 的设计费,并要求设计单位承担变更导致的成本增加。责任追究机制能督促参建各方履行职责,减少不必要的变更,从而降低变更对造价管理的不利影响。

结束语:

电力工程受政策法规严格约束,安全性要求极高,技术应用极为复杂,建设周期漫长,内外影响因素众多,投资规模巨大。这些特点导致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频繁,给造价管理带来了较大影响。通过多维度的策略组合,可有效降低工程变更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不利影响,实现工程质量、进度与造价的协调控制。

参考文献:

[1] 柯淑琳 .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工程变更管理研究 [J]. 电力系统装备 ,2019(7):189-190.

[2] 张晓骏 .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工程变更管理分析 [J]. 通讯世界 ,2018(6):2.

[3] 陈娟 .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工程变更管理分析 [J]. 建材发展导向 ,2018,1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