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进展
刘倩 曲宋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
1、引言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并发症吞咽障碍不仅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问题。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护理和干预策略不断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1300 万例,其中约 50%-70% 会出现吞咽障碍。这一高发率使得吞咽障碍成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跨学科团队合作、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以及远程康复技术的发展,为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提供了新途径。然而,个体化康复方案的设计和技术长期效果的验证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康复训练技术和护理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征
2.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理机制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大脑皮层及脑干吞咽相关区域的功能紊乱。研究表明,皮质延髓束受损会直接影响吞咽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进而引发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的吞咽异常。此外,局部缺血或出血可能破坏吞咽反射弧的完整性,进一步加剧症状表现。近年来数据显示,约 30%-65% 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其病理机制复杂且多因素叠加,提示治疗需从神经修复和功能代偿两方面入手。
2.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吞咽启动延迟、食物滞留、误吸及呛咳等典型症状。患者常因吞咽肌群无力或协调性丧失而出现进食困难,严重者甚至无法经口进食。影像学检查显示,咽部清除能力下降及喉部上抬受限是常见问题。根据近五年统计数据,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性肺炎发生率高达 20%- 30% ,显著增加了住院时间和医疗负担。这些临床特征不仅影响营养摄入,还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进一步阻碍康复进程。
2.3 吞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吞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深远影响,尤其是在营养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方面。长期进食困难易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削弱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同时,反复误吸引发的肺部并发症使患者频繁住院,加重经济负担。此外,因进食受限带来的社交回避和心理焦虑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据统计,超过 40% 的吞咽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倾向,这一数据凸显了综合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以改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3、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
3.1 临床床旁评估
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评估通常从临床床旁评估开始,这是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咳嗽反射、声音变化及饮水试验等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吞咽功能受损的程度和风险 [1]。常用的床旁评估工具包括洼田饮水试验和标准化吞咽评估量表,这些方法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适合在医疗机构广泛使用。近年来数据显示,约 40%-70% 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而床旁评估能够快速识别高危人群,为后续深入检查提供依据。然而,该方法依赖评估者的经验,可能存在主观性和漏诊率较高的问题。
3.2 仪器辅助评估
为进一步明确吞咽障碍的具体机制和严重程度,常借助影像学和内镜技术进行仪器辅助评估。例如,吞咽造影检查可动态观察食团通过咽喉部的过程,评估吞咽各阶段的功能异常;纤维鼻咽喉镜则能直观显示咽喉部结构的变化和残留情况。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能为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详细数据支持。近年来,随着智能化设备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吞咽监测系统逐渐应用于临床,显著提升了评估效率和精确度。然而,仪器辅助评估的成本较高,且对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要求较为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及应用。
3.3 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评估结果是制定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计划的核心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床旁评估和仪器辅助评估的数据,可以明确吞咽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其潜在风险因素,从而指导个性化的干预策略。例如,针对口腔期障碍的患者可重点开展吞咽肌肉训练,而对于咽期障碍则可能需要神经肌肉电刺激或体位管理。此外,评估结果还应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营养需求和心理状态进行动态调整。近年来,跨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在吞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护理人员、康复治疗师和医生共同参与方案设计,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长期随访数据显示,科学运用评估结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如何实现个体化与标准化的平衡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4、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策略
4.1 吞咽功能训练技术
近年来,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逐渐成为神经康复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吞咽功能训练技术是改善患者吞咽能力的核心手段之一,主要包括传统的吞咽肌肉训练和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增强舌肌、咽喉肌群的力量与协调性,传统训练方法如门德尔松手法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吞咽效率。与此同时,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吞咽中枢神经的重塑效果。研究表明,在中国每年新增的 250 万脑卒中患者中,约 30% 至 65% 存在吞咽障碍,而早期引入这些技术可使康复有效率提升至 70% 以上。
4.2 代偿性吞咽技巧
代偿性吞咽技巧在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急性期或严重吞咽困难阶段。此类技巧通过调整吞咽动作的方式减少误吸风险,例如低头吞咽、多次小口吞咽和交替液体与固体摄入等。这些方法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便且易于推广,特别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应用 [2]。数据显示,超过40% 的脑卒中患者因吞咽障碍导致吸入性肺炎,而采用代偿性吞咽技巧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此外,结合实时反馈系统,代偿性技巧的执行准确性和依从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进食保障。
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评估方法、康复技术及护理干预策略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 200 万例,其中约 40%-70% 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在此背景下,早期筛查与个性化康复计划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跨学科团队合作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个体化方案优化及新技术临床转化仍需深入探索。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长期随访管理策略,以实现更高效的康复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推动康复护理行业的整体发展[3]。
参考文献:
[1]次仁央啦 ;. 高原地区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进展 [J]. 西藏医药 ,2024(03):157-158.
[2]梁琴 ; 卢章琼 ;.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进展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07):27-29.
[3]蔡卫新 ; 张冉 ; 孙卫格 ; 孙雪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护理规范》团体标准解读 [J]. 中国卒中杂志 ,2025(0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