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王国权
吉林省大安市审计中心 吉林大安 131300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作业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高空作业多、交叉作业频繁等特点,这些因素使得建筑工程成为安全事故的高发领域。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也有所提升,但重特大安全事故仍未完全杜绝,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深刻认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挑战,系统探究并实施有效的强化措施,是当前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强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与理念滞后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和项目部,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进度、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管理层安全意识淡薄,未能将安全管理真正置于“优先”和“核心”地位,对安全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一线作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遵章守纪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作业现象屡禁不止,认为“经验”比“规程”更重要,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辨识能力不足,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人为因素。
(二)体系不完善与执行不到位
虽然多数企业都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部分制度存在照搬照抄、与企业实际和项目特点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度体系不够健全,未能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各环节和所有参与人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制度执行不力,“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现象较为普遍。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隐患未能及时有效地督促整改,使得安全制度形同虚设,未能真正发挥其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责任链条不清晰与考核机制弱化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核心,但在实际工作中,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部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健全,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具体,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导致安全责任在传递过程中层层衰减。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施工班组长以及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职责未能得到清晰界定和有效履行。同时,缺乏严格、科学的安全考核机制,或者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等未能有效挂钩,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导致安全责任压力传导不足。
(四)形式单一与实效性不强
安全教育培训是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根本途径。但目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多以集中授课、照本宣科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对新入场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有时走过场,未能确保其真正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风险防范知识。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和复审管理也存在不规范之处,部分人员未持证上岗或证件过期。继续教育和日常安全教育的频次与深度不足,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施工环境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需求。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强化措施
(一)强化安全意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核心理念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必须率先垂范,将安全生产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学习和研讨,将安全管理目标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项目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委员会制度,定期召开安全例会,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确保安全决策的有效落实。通过张贴安全标语、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定期播放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多种形式,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浓厚氛围。引导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自觉抵制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二)优化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
根据不同层级(管理层、技术层、作业层)、不同工种(电工、焊工、架子工、起重机械司机等)、不同岗位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和内容。例如,对管理人员侧重安全法律法规、管理方法和应急决策能力的培训;对特种作业人员侧重专业技能操作和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对普通工人则侧重本工种操作规程、危险源辨识和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培训。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式培训,积极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VR/AR 体验、现场实操等互动性强、实践性高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碎片化、移动式学习,方便从业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巩固和提升。加强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作用,在实践中提升新工人的安全技能。
(三)推广应用先进安全技术与管理方法,提升安全管理效能
积极推广应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过程的碰撞检查、施工模拟和安全隐患预演;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的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等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实现风险预警;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安全数据、隐患数据进行分析,为安全决策提供支持。推广使用智能安全帽、AI 视频监控等设备,加强对现场人员行为和环境的动态监管。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论证制度。确保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执行,严禁随意变更。加强对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四)加强施工现场综合管控,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向施工班组长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班组长再向作业人员进行交底,确保每个作业人员都清楚作业内容、施工工艺、安全风险点及控制措施。交底应有书面记录,并履行签字手续。建立健全以项目经理为首,专职安全员、施工员、班组长等共同参与的现场安全巡查制度。明确巡查频次、重点内容和责任分工。对巡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并跟踪督办,实行闭环管理,做到隐患不消除不放过。重点加强对高处作业、动火作业、临时用电、有限空间作业、交叉作业等危险性较大作业的管理。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制度,落实监护人员和安全防护措施。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关注节假日、夜间、恶劣天气等特殊时段的施工安全管理。
结论: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大局,任重而道远。面对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理念、制度、责任、教育、技术、现场管控和应急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采取综合性的强化措施。通过不断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压实安全责任,创新培训方式,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现场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才能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上升 , 单永胜 . 安全视角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探析——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