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驱动的高中复习备考效率提升实施路径构建
杨凤鸣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四高级中学 851400
面来构建多元化的联动的复习增效路径,旨在提高复习高考效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校管理层层面
教育教学质量重在管理。学校管理层起到统筹协调、保障支持的重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 推动教学改革,适应教育变革
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动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学校相关科室积极定期研究新课标、新高考等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国家政策导向相一致。同时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教学硬件配备情况,制定中长期学校发展规划,并定期修订规划以保障规划切实可行。
2. 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符合本校实际教学的课程体系(涵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跨学科课程的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依托各级各类考试成绩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定期生成校际、年级、班级教学成绩质量报告,精准定位薄弱学科与知识模块,便于制定、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措施。
4. 实施分层分类指导
根据校内教师能力情况进行分层培养,对成熟有经验的教师指派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其教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年轻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兴趣进行分层,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二、学科备课组层面
备课组作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单元,需通过系统性策略将政策解读、教学研究与团队协作深度融合。
1. 关注高考政策动态,明确高考考查内容及要求
各年级的学科备课组要熟悉新高考的“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明确高考“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服务选拔”的核心功能,“导向教学”的选拔作用,明确高考命题考查的必备知识(不等同于“基础知识”)、关键能力(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素养(学科观念、学科视野)、核心价值(学科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基本、最持久的价值概念体系和信念)。同时清楚高考命题的考查要求,即为学科的基础性、问题的综合性、知识的应用性、思维的创新性,进而明确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达成目标。
2. 关注学科信息,研究新课标及高考试题
学科组要通过各类备考网站、公众号、刊物来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例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从中了解学科新信息、新动态。同时要及时研究至少近三年的高考题(全国卷、新课标卷、各省(区)等级性考试试卷),从高考试题中找出试题的稳定、变化和创新之处,从而明晰变化趋势,规划复习备考方案,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3. 加强集体备课力度,创新备考方式
新高考更需要集备课组成员的力量提高备课和备考效率:高度重视资料的精选、精编与精用,牢固树立“资料质量决定备考质量”的意识,用好用足高考真题,使高考真题成为最高质量的复习题;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改善师生关系,强化学科的责任意识,提高备考效率;加强校际之间备考的交流,取长补短,拓展备考思维,提速学校发展。
三、班级层面
班级备考是高考备考的实战场地,班主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班级管理层面制定备考措施,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营造、保持良好的备考氛围
班级备考氛围是提升备考质量的关键,班主任教师可通过设置班级高考目标、高考倒计时、班级梦想墙;张贴各科知识考点;开展主题班会;进行榜样引领等方式营造、保持良好的备考氛围,保障学生良好备考状态的持续性。
2. 召开各类学情诊断会
通过召开家长会、各类考试成绩分析会、任课教师交流会、主题班会等来进行学情会诊,了解学生近期学习情况,营造多方共同育人氛围,为学校的备考增强活力和动力。
3. 落实培养补差工作,加强临界生的辅导
在培优补差工作中着力解决重点学生的弱科强化问题,可尝试采取“师—生结队”、“优生—弱生结队”的方式,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帮扶方式,实现培优和补差的有机统一。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临界生(分数线下移 20 分左右作为临界生跟踪培养的对象),关注临界生的短板科目,为临界生配备“学科导师”,制定一对一的定制辅导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每周不少于 4 次的有针对性(薄弱知识点、基本得分点、答题技巧等)辅导,也可采用“优生—临界生结队”方案,提高辅导成效。
4.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通过课堂观察、谈心谈话、家访等形式来关注学生心理及情绪变化,利用好学校心理咨询室,做到早发现、提前介入、及时化解,确保备考顺利平安。
四、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育理念、专业能力、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复习备考效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当下教师不仅要学习和领会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更重要的是要下决心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逐步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不断汲取名师名校教学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适应当前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明确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授之以渔”,建立灵活多样的符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 研究学生,掌握学情
要熟悉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力水平、心理状态等,便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授课,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读题和审题能力的高低、答题是否规范、知识漏洞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调整复习备考计划,进而才能精准施策。
3. 把握课堂,培养学生学科思维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课堂作为教学质量提升和复习备考的主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提高课堂执行力的同时,要换位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学”的角度,而非方便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课堂,在复习备考中特别注重课堂上的“讲、练、考、评、思”的关系,有意识地把关键知识、考点热点、能力问题贯穿在课堂中,让学生在能巩固、应用、迁移知识,争取让学生能学有所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