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作者

赵朝帆

山东典图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地下水是地球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球淡水总量的三分之一。在我国,地下水不仅是北方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也是部分城市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不合理利用,加之工业“三废”、农业化肥农药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相关统计,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呈现持续恶化趋势,Ⅳ类和Ⅴ类水质比例不断上升,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严重的“水荒”现象。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恢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十分持久。因此,系统研究地下水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及治理措施,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及特征

1.1 工业污染

工业活动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废气,如果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或渗入土壤,会带来多种污染物。常见的工业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如铅、镉、汞)、有机溶剂(如苯、甲苯)、酸碱性化学物质以及石化产品等。这些污染物具有毒性强、迁移性高、难以生物降解的特点,一旦进入地下水系统,往往会造成长期累积效应。特别是在重工业聚集区和化工园区,由于排放量大且排放历史悠久,地下水污染风险更为显著。此外,工业事故(如储罐泄漏、管道破裂)也可能导致局部地下水污染事件,造成水质突变,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产生直接威胁。

1.2 农业污染

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和牲畜粪便等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管理。大量氮、磷肥随降雨渗入土壤,形成含氮化合物和磷酸盐的地下水污染物,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外,农药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滴滴涕、百草枯)具有持久性和毒性,易通过土壤裂隙渗入地下水层。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和废水,若未经妥善处理,也会成为硝酸盐和病原微生物进入地下水的途径。农业污染往往呈现非点源特征,具有隐蔽性和长期累积性,难以及时发现和治理,尤其在农业集约化和灌溉密集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1.3 城市生活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日益明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渗滤液、道路雨水径流以及建筑施工废弃物,均可能成为地下水污染的来源。生活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氮磷化合物、病原微生物以及药物残留物,如果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或排放管网破损,污染物易渗入地下水系统。城市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也是重要污染途径,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氨氮、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害物质,长期作用可能改变地下水的理化性质。此外,城市交通和工业混合区的污染物排放,也会通过雨水冲刷和土壤渗透,影响地下水质量。

1.4 地下水污染的特征

地下水污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潜伏性强。由于地下水流动缓慢且受土壤和岩层滞留作用影响,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常难以被立即发现,污染过程往往是长期隐蔽的。其次,扩散性与累积性明显。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污染物会随水流扩散,污染范围可能远远超过污染源所在地,同时污染物在水体中容易长期存在,形成累积效应。第三,治理难度大。地下水污染多为地下非点源污染,污染物种类复杂,清除成本高,修复周期长。最后,区域性与季节性特征明显。不同地区地下水污染程度与工业布局、农业方式和城市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时降雨和地下水补给变化也会影响污染物浓度和迁移速度。这些特征决定了地下水污染防治需要系统规划和长期监测,结合源头控制与科学治理措施才能有效保护水资源安全。

2 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土壤系统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会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导致酸碱度变化、盐分积累及有害物质富集。重金属长期累积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根系吸水和呼吸。化学肥料和有机污染物还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削弱养分循环和自净能力,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可能造成土壤退化。

2.2 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地下水与地表水体存在紧密联系,当地下水受到污染时,污染物可能通过地下水补给、河流回灌或泉水涌出进入河流、湖泊和湿地等地表水体,从而造成水质下降。常见影响包括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及溶解氧降低,进一步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则可能在水体中沉积,形成长期污染源,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群落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2.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同时通过地表水体影响水生植物和动物栖息环境。重金属和有机物可导致生物中毒、繁殖障碍或死亡,改变物种组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影响动物和植物共生关系,破坏食物链,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恢复力。

2.4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地下水是许多地区主要的饮用水来源,污染地下水直接威胁人类健康。重金属(如铅、汞、砷)通过饮水进入人体,会对神经系统、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造成慢性损害,甚至诱发癌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可能导致婴幼儿蓝婴症和成人消化系统疾病;农药和有机污染物长期摄入则可能增加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下降的风险。

3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3.1 污染源控制

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首要环节是控制污染源。对于工业污染,应加强企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实现污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和排放。同时,加强工业园区和重点污染行业的环境监管,建立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对于农业污染,应优化肥料、农药的使用量和施用方法,推广生态农业和精准施肥技术,防止氮磷过量流失进入地下水系统。加强畜禽养殖场废水处理和粪便管理,建立规范化处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染方面,应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填埋场管理,防止生活污水和渗滤液直接渗入地下水。

3.2 地下水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一旦发生,仅依靠源头控制难以彻底恢复水质,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修复技术。常见的修复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物理修复主要通过抽水曝气、隔水墙和土壤置换等手段,阻止污染物扩散,并降低地下水污染浓度。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沉淀、中和、氧化还原等方法,可有效降解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转化,例如生物增强、植物修复和微生物地表处理等,能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逐步改善水质。

结束语

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已不容忽视,其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特点决定了治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通过源头控制、技术修复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可以有效减缓地下水污染趋势,恢复生态环境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彦昕. 我国加速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J]. 生态经济,2023(9):9-12.

[2] 曹翠翠 . 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24(15):17.

[3] 金朝晖,曹骥,戴树桂 . 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23(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