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研究与进展

作者

管宏伟

联合赤道环境评价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042

引言:

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气候变化显著背景下,生态环境工程变成一种修复生态,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不过,如果缺少有效的效益评价,工程的成果便很难做出确切评判,资源分配也极易出现偏差,生态环境工程效益评价通过形成量化体系,探寻工程在生态、经济、社会方面产生的影响,既可以给工程决策给予数据支撑,改良今后的建立走向,又可以让民众更好地知晓并支撑生态工程,为推动生态文明创建,做到人与土地和谐增添重要意义。所以,关于研究务必要深入展开。

一、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的意义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对生态环境建设完成后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具有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作用,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群众了解工程的价值,提高环保意识,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指标

(一)生态效益指标

生态效益指标主要体现工程对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其中包含生物多样性指标,用以体现工程开展之后物种丰富程度,珍稀物种保护情况等方面的变动情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涵盖水源保持、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等功能的改善程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标,涉及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要素的改善状况,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工程给生态环境基础条件所带来的改善情形。

(二)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针对工程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与成本,直接经济效益指标关注由工程产生的物质产品价值,林业生态工程产出的木材,生态农业工程产出的农产品等;间接经济效益指标着重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带动效应,推动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升级等带来的经济价值;成本效益指标将工程建设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及取得的经济收益纳入考量范围,以评判工程经济投入产出是否合理。

(三)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主要体现工程对社会发展、公众生活产生的影响。社会发展指标主要体现工程对带动区域就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公众生活质量指标包括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改善等;社会满意度指标主要通过调查公众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认同程度、参与意愿等来反映工程在社会层面的接受度和影响力,体现工程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

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方法种类众多,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适用范围和利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层次结构模型,将复杂的问题变成多个层次,对各个要素实施权重分析,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主观性很强;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很多指标执行降维操作,找出主要成分,精简数据结构,削减信息重叠,不过确定主成分的实际意义困难;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模糊性问题很有帮助,凭借创建模糊关系矩阵,给工程效益做综合评判,能够比较合适地表现出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不过隶属函数的指定没有固定标准,实际运用时,常要根据情况来决定使用哪种方法或者采用多种方法联合使用的策略,以此来提升评价成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的研究成果

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许多学者仔细地去钻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不断地充实并完善生态,经济,社会等各类指标,使其更符合我国实际状况和工程的需求;在实践应用方面,就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大量生态工程而言,进行了全面又系统的效益评价工作,积攒了诸多的数据和经验,给以后工程的科学决策与有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且,这些相关研究成果还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技术的进步,使得评价手段得以不断更新。

五、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优化策略

在健全指标体系方面,以后会按照不同种类的生态系统的种类以及工程的特点做进一步的挖掘和添加一些特异性指标,比如针对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要添加湿地水文连通性、水鸟栖息地适宜度等指标;针对矿区生态恢复工程要添加土壤重金属修复程度、废弃地复垦利用率等指标,而且还会依据国际上比较前沿的一些生态概念来添加生态系统韧性、生态空间完整性这样的指标,从而拓宽评价视野,使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和前瞻。

评价方法创新上,会大量融合新科技,用机器学习算法,依靠海量的生态数据训练模型,自动识别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工程效益特点,改良评价精确性与速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虚拟现实 VR 技术,创建工程效益可视化的评价模型,直观显示工程在空间上的效益分配与发展,帮助决策剖析,探寻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保证评价数据的真实性,评价结果的公信力。

数据管理与动态监测上,一方面,创建统一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数据平台,把多个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分享准则,冲破数据孤岛,像创建国家级的生态工程数据库,包含生态,经济,社会等数据,做到数据的高速流通和协同研究;另一方面,创建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网络,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手段,对工程效益展开高频次,全方位的即时监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定时检测植被覆盖率的变化,用无人机开展低空巡查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隐患,地面传感器可以即时获取土壤和水质的相关数据,从而做到对工程效益展开动态监测并给予精确的评价。

六、结论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是保证工程科学开展的重要环节,此项研究显示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收获,不过也存在着像评价指标与实际状况配合不当,评价方法过于主观,获取数据困难等状况。以后要创建更为符合实际的指标体系,融合新兴技术更新评价方法,改善数据共享机制,提升数据监测频率,改良评价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给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科学决策,资源高效分配以及生态社会协同发展形成理论和现实根基。

参考文献:

[1] 李娜 .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效应 [J]. 山西农经 ,2025,(10):126-128+179.

[2] 王煜, 彭少明, 尚文绣, 等.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生态效益评估关键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10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