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
袁丹
长江大学 湖北荆州 434000
引言
新时代高等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塑造品格的多重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和人格完善,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体育活动独特的身体参与性、情境真实性和社交互动性,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动载体和实践平台。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深入探究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充分发挥体育育心功能,对构建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生理调节:运动激发心理健康的神经机制
体育运动通过复杂的神经生理机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层影响。运动激活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促进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物质的释放,这些神经递质和激素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调节情绪处理和认知功能。运动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训练了机体的适应能力,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增强,提高了心率变异性,这种自主神经系统的优化直接关联着情绪稳定性的提升。规律运动改善脑血流量和氧供应,促进神经元新生和突触连接的重塑,特别是在海马区和前额叶区域,这些结构性改变增强了大脑的执行功能和情绪调节能力。运动还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神经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免受慢性压力损伤,从分子层面为心理健康提供生物学基础,使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拥有更强的生理缓冲能力。
(二)品格塑造:体育实践培育积极心理素养
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契机,其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疲劳、疼痛、挫败等不适状态下坚持完成既定目标,这种身体与意志的对抗过程强化了延迟满足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培养了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运动技能从生疏到熟练的习得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努力与收获的因果关系,建立起内部控制点和自我效能感,这种通过身体实践获得的自信比单纯的认知教育更加深刻和稳固。体育竞赛的即时反馈特性使学生必须快速调整策略和情绪状态,在动态变化中保持专注和冷静,这种适应性训练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就表现为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1]。团队运动中角色分工、战术配合的要求促使学生跳出自我中心思维,学会换位思考和协同合作,在追求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形成健康的竞争观和合作观。
(三)社群建构:团体活动营造心理支持网络
大学体育活动创造的群体互动空间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性支撑。体育运动的集体参与属性打破了专业、年级、背景的界限,让学生在共同的运动体验中建立跨越原有社交圈层的人际连接,这种基于身体活动的交往方式降低了社交防御,使人际关系的建立更加自然流畅。运动团队中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强化了个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队友间的鼓励支持、经验分享、情感交流构成了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当个体遭遇心理困扰时能够及时获得同伴理解和帮助。体育场域特有的竞合文化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公平观念,在遵守比赛规则、接受裁判判决、尊重对手的过程中内化社会规范,学会在竞争中保持理性,在合作中承担责任。运动群体的定期聚集和持续互动形成稳定的社交节奏,为可能陷入社交退缩的学生提供了规律的人际接触机会,有效预防了因孤独和疏离导致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体育教学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措施
(一)课程融合:心理元素嵌入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需要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实施分层教学时,可在学期初通过心理量表评估和体质测试,将学生分为活力型、稳健型、内敛型三类群体,活力型学生参与对抗性强的球类项目释放过剩精力,稳健型学生选择中等强度的健身操和游泳保持身心平衡,内敛型学生通过瑜伽、太极拳等内省性运动项目增强自我觉察。每节课设置 5分钟的“心理热身”环节,如篮球课前进行团队信任游戏,长跑课前开展目标设定和自我激励练习,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心理训练重点。教师在技术指导中融入心理暗示,如教授投篮时强调“专注当下、相信自己”,纠正动作时采用“你已经进步很多,再调整一下角度会更好”的积极反馈方式,避免使用否定性语言打击学生信心 [2]。期末考核采用“技能展示 + 心理成长报告”的综合评价模式,学生需记录运动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挫折应对、团队协作等心理体验,配合视频记录和同伴互评,将体育锻炼转化为自我认知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体育课程从单一技能传授向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型升级。
(二)活动创新:多元形式强化实践体验效果
体育活动的创新设计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和兴趣特点。户外拓展训练可采用“渐进式挑战”模式,第一阶段在校园内进行低难度的团队协作项目如“无敌风火轮”、“极速传递”,第二阶段到近郊开展中等强度的定向越野和攀岩体验,第三阶段组织为期两天的野外生存训练,让学生在递进式挑战中逐步建立自信,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集体反思和心理疏导。主题体育文化节采用“学院承办制”,每月由不同学院策划特色活动,如工科学院举办“极客运动会”融入科技元素,文科学院组织“诗词马拉松”边跑边吟诵,艺术学院开展“舞动青春”快闪活动,医学院推出“健康嘉年华”结合医学知识普及,确保活动的新鲜感、专业性和广泛参与度。竞赛改革方面,推出“全员参与积分制”,不仅记录比赛名次,还统计训练出勤、进步幅度、团队贡献、体育精神等多维度指标,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认可和成就感。赛后的“冠军面对面”分享会邀请获胜队伍讲述从组队到夺冠的心路历程,失利队伍进行“复盘工作坊”,在教练引导下分析技战术和心理因素,将比赛经历转化为宝贵的人生体验和集体成长的契机 [3]。
(三)技术赋能:数字平台实现精准干预监测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要落实到具体的平台功能和运行机制上。运动心理健康档案系统采用“一人一码”模式,学生扫码即可查看个人的运动轨迹图、心率变异性分析、情绪状态曲线等可视化数据,系统每两周推送一份“身心健康周报”,包含运动建议、心理小贴士和同龄人匿名案例分享,并根据数据变化趋势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调整建议。移动应用平台设置“21 天运动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可选择“考试减压”、“社交破冰”、“睡眠改善”等心理目标,系统自动匹配相应的运动方案并每日推送打卡提醒和激励话语,完成打卡可获得虚拟奖励兑换体育用品、健康餐券或心理咨询服务优先预约权。预警机制采用“三级响应”模式,一级预警为连续 3 天未运动,系统发送关怀信息和运动邀约;二级预警为一周内运动时长低于往常 50% ,辅导员电话了解情况并安排运动伙伴陪同锻炼;三级预警为运动数据结合心理测评显示高风险,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安排心理咨询师介入。虚拟现实运动场景提供“渐进脱敏”功能,社交焦虑学生可先在虚拟篮球场与 AI队友练习配合,系统实时记录其心率、呼吸频率和动作协调性,当各项生理指标趋于稳定后推荐加入真实的新手友谊赛。
(四)师资协同:跨领域团队构建支撑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建立明确的培训体系和协作机制。体育教师心理素养提升采用“理论学习 + 案例研讨 + 实践督导”三步走策略,每学期安排16 学时的心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内容涵盖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识别、危机干预基础等;每月组织一次案例研讨会,体育教师分享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现场指导处理方法;每位体育教师配备一名心理督导师,通过听课、共同处理个案等方式提供持续支持。跨部门协作建立“双向嵌入”机制,心理咨询师每周固定时间到体育场馆“坐诊”,观察学生运动状态并提供即时心理支持;体育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阳光心理训练营”,负责设计和带领运动减压环节。朋辈辅导员采用“选拔- 培训- 认证- 督导”规范化流程,从体育特长生中选拔热心助人、成绩优异者,经过 40 学时的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和考核后持证上岗,在日常训练中担任“心理联络员”,每周提交观察记录,每月参加督导会议,确保朋辈支持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结语
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代表着高校教育理念的重要转变,从单纯追求身体素质提升转向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在生理调节、心理品质培养、社会支持构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结合课程改革、活动创新、技术应用、团队建设等系统性措施,能够构建起覆盖课内外、线上下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支持体系。这种体心融合模式不仅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更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国霞 . 大学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评《当代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40(23):268.
[2] 王瑜浩. 论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层面[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8,(01):51-53.
[3] 武琳昭 . 试论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J]. 才智 ,2017,(24):2-3.
袁丹(1973-),女,湖北省京山市人,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