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商务数据分析》课程中的教学应用与探索
郑玉洁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核心战略资源逐渐转型为数据,这使得经管类行业必备核心竞争力更加倾向于商务数据分析能力。然而,《商务数据分析》已有课程多于更多地向统计学基础、描述性分析等领域侧重,也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涵盖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这使得已有教学内容显著脱节于业界飞速发展的 AI 技术,包括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成式 AI 等。在教学过程中,一些 " 重理论轻实践、轻场景重工具、重技术轻商业 " 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学生不易完成能力转化,如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能力。
作为一组分析工具,在破解上述困境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提供一个全新路径。在《商务数据分析》课程中,通过对 AI 技术进行深度融入,使得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同步得以实现,通过教学模式向自适应个性化转变,对实践场景与真实商业环境进行对接。本文旨在系统地对 AI 技术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机制进行探索,并其对其课程转型与人才培养的深层驱动作用进行分析。使得AI 不仅成为一组分析工具,更成为一种重塑教育模式的核心驱动力。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框架
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四大痛点:" 学不致用、场景单一、工具落后、生态封闭"。为对此种困境进行突破,本文对四维应用框架进行构建,涵盖" 技术融合-场景深化 - 模式创新 - 生态协同 " 四模块,对课程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模式的跨越,以期推动课程智能化转型。这一转型将对四个层面进行涵盖:(1)在技术融合层面,通过对自然语言处理进行引入,以及机器学习等 AI 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对教学内容与工具进行优化;(2)在模式创新层面上,对自适应学习系统进行构建,实现教学路径个性化规划;(3)在场景深化层面,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对多维度商业实践场景进行打造;(4)在生态协同层面上,通过校企数据共享平台,对开放型教育生态进行构建。在以上过程中,其转型核心在于:使个性化教学路径规划得以实现。在系统地形成技术赋能教育完整闭环的基础之上,上述四维框架一举两得,既对现有教学痛点进行解决,又为课程持续进化提供动态支撑机制。
在技术融合维度,对课程内容与工具链进行重构。通过对前沿技术进行引入,实现教学内容的升级:(1)在自然语言层面,重点引入情感分析、文本挖掘;(2)在计算机视觉维度,对图像识别在零售场景中的应用进行挖掘;(3)在深度学习层面,重点打造时间序列预测、推荐系统;(4)生成式AI 技术层面,对自动化报告生成、代码辅助进行开发;(5)在工具链层面,从传统的 Excel/SPSS 转向集成 Python,涵盖 TensorFlow, Scikit-learn, PyTorch,重点对现代化分析栈进行打造,包括但不限于 AutoML 平台(H2O.ai, DataRobot)及大模型 API(OpenAI, deep seek)。
在模式创新维度,对教学范式向人机协同转变进行推动。通过对 AI 助教的引入,如智能问答机器人(基于 LLM),对学习资源进行推荐,实现个性化答疑;通过代码生成工具,如GitHub Copilot,对编程门槛进行降低,使学生对问题定义与结果阐释进行聚焦;采用虚拟仿真平台,对商业环境进行动态构建,支持学生对" 假设- 检验" 式决策进行演练。
在场景深化维度,对多模态实战进行升级,并对单一分析进行改进。对融合多源数据综合性项目进行设计,涵盖结构化数据 + 图像 + 文本,如“基于社交媒体的舆情分析”、“销售数据的品牌健康度分析”、“基于用户行为识别”、“以图像识别为基础的智能推荐系统“等。
通过与企业合作,对真实脱敏数据进行引入,对实战性与挑战度进行提升。在技术集成维度,对全流程智能教学工具链进行构建,覆盖数据采集、处理、建模到可视化,对机器学习平台进行自动化集成。
在生态协同维度,对教学共同体进行开放共赢地构建。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专家与实战案例,对课堂边界进行打破;促进师生与业界互动,对数据分析竞赛平台进行跨校建立;对计算机、统计学等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合作,推动教师对 AI 技术培进行参与。通过以上框架的建立,必将推进《商务数据分析》课程的改革,实现课程向智能化、个性化、实战化转型。作为关键赋能要素,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对商务分析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
三、人工智能技术对课程转型的深层驱动
从 " 传统统计 " 走向 " 智能分析 ",AI 技术逐渐开始对教学改革进行深入驱动。AI 技术的引入迫使课程内容从根本上进行重构。从回归分析转向特征工程是当前教学重点转向,包括超参数优化、新型假设检验、可解释 AI(XAI)。对学生而言,仅仅仅套用算法远远不够,必须需掌握如何将 AI 模型与商业逻辑进行结合。
从" 教师中心" 走向" 学生主体",驱动式教学对个性化定制进行聚焦。其中,个性化学习平台——AI 助教实现 "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系统可动态调整学习路径,对定制化案例与练习进行推送。作为传统知识传授者,教师角色实现了转变,成为项目设计者、学习引导者、价值阐释者。
从 " 结果考核 " 向 " 过程增值 " 转变,驱动评价体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Learning Analytics),对学生行为进行全程记录,包括模型迭代、代码提交、协作贡献,对多维度能力画像进行构建。评价标准实现多元化,从单一的报告分数转变为综合素养评估,涵盖团队协作力、技术应用能力、商业洞察力、伦理意识。
从 " 理论传授 " 走向 " 实战引领 "。师资能力驱动知识库更新。从 " 会用PPT 讲算法 " 升级为 " 能带领学生做项目 ", AI 技术倒逼教师持续学习。为建立教师 AI 技能培训机制,学校需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项目,对行业最新实践进行反哺教学。
四、实施路径与建议
在战略层面,纳 AI 赋能入课程顶层设计。结合课程目标,对 AI 技术进行深度融合,避免技术堆砌," 为 AI 而 AI"。对课程改革图进行路线制定,配套专项资金与师资培训计划。结合数据挑战赛,与数据密集型企业进行实践基地共建,涵盖金融、电商、零售等领域,引入真实业务场景。
在实践层面,以 " 小步快跑、迭代优化 " 为策略。对 1-2 个核心模块进行优先选择,涵盖 " 客户分析 "、" 销售预测 ",结合项目模板,开展,对教学案例进行标准化开发,实现 AI 试点化,成功后再逐步对全课程进行推广。
在资源层面,支持对教学平台智能化建设。对云端实验平台进行搭建,集成数据、算法、计算资源,使学生环境配置负担得以降低,对多行业案例库进行建设,涵盖数据集、代码示例、AI 工具。对校企育人生态进行协同构建,聘请企业导师进行项目指导,参与课程设计。
五、结论
在教学范式被深刻重塑的过程中,《商务数据分析》课程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实现对内容体系的革新。通过技术融合、模式创新的助力,该课程实现培养转型,从传统的理论传授向实战能力,实现场景深化与生态协同,完成从工具使用训练向商业决策赋能的升级。这一转型不仅对课程建设、教师发展、校企合作产生了深层驱动作用,也提升了学生的数据分析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 • 迈尔 - 舍恩伯格 , 肯尼思 • 库克耶 . 大数据时代 :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 国务院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Z]. 2022.
[3] Provost, F., & Fawcett, T. Data Science for Business: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Data Mining and Data-Analytic Thinking. O’Reilly Media, 2013.
[4] 孙锐 , 陈明 .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综述 [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0, 30(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