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万多炜

南昌中学 330029

引言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契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探讨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中的实施策略。

1、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要素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菠菜补铁”项目中,学生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菠菜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从“价—类—性”模型出发,将生活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最终构建起对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完整认知。这种学习过程突破了碎片化知识传授的局限,实现了从“知识接收”到“意义建构”的转变。

1.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主张教育应服务于生活实际。以“水质检测与分析”项目为例,学生需采集水样、测定 pH 值、分析重金属含量,并提出污染治理方案。该项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酸碱滴定、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知识,还需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体现了化学与环境的跨学科融合。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1.3 认知负荷理论

项目设计需避免学生认知超载。例如,在“不同价态硫的转化”项目中,教师将复杂反应体系分解为三个子任务:

构建“价—类二维图”梳理硫元素化合物关系;

设计实验验证 S02 与 H2S 的反应;

分析工业制硫酸中的能量转化。

通过梯度化任务设计,学生认知负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学习效率提升30% 以上。

2、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2.1 真实情境驱动:从生活到化学的转化项目设计需紧扣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例如:

案例1 :家庭环保小实验

学生利用厨房材料(如食醋、小苏打)设计二氧化碳制备装置,探究其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该项目通过低成本实验器材降低实施门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案例2 :新能源材料研发

以“氢能源汽车”为背景,学生分组研究储氢材料(如 LaNi5 )的制备工艺,对比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优缺点。该项目融合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思维。

2.2 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项目式学习为跨学科教学提供天然载体。例如:

案例3 :化学与生物交叉研究

在“酶催化反应”项目中,学生需测定不同温度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合化学动力学方程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同时分析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该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平衡原理与生物学酶促反应机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4 :化学与地理联动

以“酸雨形成与防治”为主题,学生需采集雨水样本测定 pH 值,结合当地工业排放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预测酸雨发展趋势。该项目涉及化学平衡、大气循环、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现“化学 + 地理”的跨学科特色。

2.3 多元评价体系:从结果到过程的全面评估

传统评价侧重知识记忆,而项目式学习需建立“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的复合体系:

过程性评价:包括实验操作规范性、团队协作效率、问题解决策略等。例如,在“化学实验设计与操作”项目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滴定操作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完整、异常现象处理是否合理,给予即时反馈。

终结性评价:以项目成果(如实验报告、小论文、模型展示)为载体,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创新思维。例如,“菠菜补铁”项目要求学生撰写论文,阐述从生活问题到化学问题的转化路径,教师根据论文逻辑性、数据可靠性、结论创新性进行评分。

3、实践案例分析:以“酸碱中和反应”项目为例

3.1 项目设计

背景:某校化学实验室需配制pH=7 的缓冲溶液,学生需通过实验确定最佳酸碱配比。

任务:

设计实验方案测定HCl 与NaOH 的中和热;

绘制滴定曲线并计算化学计量点pH 值;

优化实验条件(如温度、浓度)以提高产物纯度。

3.2 实施过程

阶段1 :问题驱动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何通过指示剂颜色变化判断终点?”“为什么实际终点pH 与理论值存在偏差?”学生分组讨论后制定实验计划。

阶段2 :实践探究

学生使用 pH 传感器实时监测滴定过程,记录数据并绘制曲线。通过对比酚酞与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分析指示剂选择对结果的影响。

阶段3 :成果展示

各组以展板形式呈现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及改进方案。教师组织互评,重点评价问题解决策略的创新性与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3.3 效果评估

知识掌握: 90% 学生能准确描述中和反应实质, 85% 学生掌握滴定操作规范。

能力提升:团队协作效率提高 40% ,实验报告撰写规范性提升 35% 。

核心素养:通过误差分析培养证据推理能力,通过方案优化发展批判性思维。

4、挑战与对策

4.1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对策:开展校本培训,邀请高校专家指导项目设计;建立校际教研共同体,共享优质案例资源。例如,某校通过“项目式学习工作坊”培训教师掌握建模思维、跨学科融合等教学策略,教师项目设计能力显著提升。

4.2 实验资源有限

对策:开发低成本实验替代方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弥补硬件缺口。例如,在“化学平衡移动”项目中,学生使用 pH 传感器与计算机模拟软件结合,动态观察浓度变化对平衡的影响,既降低试剂消耗,又增强可视化效果。

4.3 学生参与度不均

对策:实施分层任务设计,为不同能力学生提供差异化挑战。例如,在“有机合成”项目中,基础组负责绘制反应流程图,进阶组设计合成路线并计算产率,高阶组探索绿色催化剂替代方案。通过梯度化任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学生参与率提升至 95% 以上。

结语

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情境驱动、跨学科融合与多元评价,实现了高中化学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实践表明,该方法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应用,构建“智能 + 化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基于项目式学习探索高中化学教学的新路径 [J]. 曹振鹏 . 中国教育学刊 ,2023(10)

[2]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研究 [J]. 储呈俊 . 中学课程辅导 ,2023(09)

[3]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 黄旭花. 高考,2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