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科学史的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邓洲洋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215611

引言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跨学科概念”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等概念的学习需跨越物理、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界限。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多孤立讲解单一学科知识,如在“能量”教学中仅介绍物理中的动能与势能,未关联生物中的能量转换;学生虽能背诵概念定义,却难以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中的统一性。因此,探索基于科学史的跨学科概念教学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史与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的内在关联

1.1 科学史是跨学科概念形成的“活教材”

许多跨学科概念的诞生本身就是多学科协作的结果。例如,“光合作用”概念的发展中,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生物学实验发现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用数学方法测量氧气释放量,恩格尔曼结合物理学(光的折射)确定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小学阶段,虽无需学生掌握复杂原理,但可通过简化的科学史故事,让学生感知“能量转换”这一跨学科概念如何贯穿生物、物理、化学等领域。

1.2 科学史蕴含跨学科思维的“方法论”

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应用。例如,达芬奇在研究鸟类飞行时,既观察生物形态(生物学),又绘制翅膀结构图(工程学),还计算空气阻力(物理学),这种“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可迁移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如引导学生像达芬奇一样“用画图记录植物生长”(生物学+ 美术)、“用尺子测量生长高度”(生物学 + 数学),培养跨学科应用能力。

2、基于科学史的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教学路径

2.1 筛选适配的科学史素材:聚焦核心概念与学科联结

2.1.1 素材选择的三大原则

科学性与适龄性平衡:选取与小学跨学科概念相关的科学史片段,简化复杂内容。例如,讲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时,用“达尔文观察加拉帕戈斯地雀喙形与食物的关系”的故事,而非进化论的完整理论。

跨学科特征显性化:优先选择体现多学科融合的案例。如“富兰克林风筝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电现象),还涉及气象学(雷电形成)与工程学(风筝设计),可关联“能量形式转换”的跨学科概念。

思维方法可迁移:素材需包含小学生可模仿的思维片段。例如,孟德尔用“统计豌豆性状”(数学)研究遗传规律(生物学),可引导学生模仿“用图表记录植物生长数据”。

2.2.1 情境再现:激活跨学科问题意识

通过动画、情景剧等形式再现科学史场景,提炼核心问题。例如,教学“系统与模型”概念时:

情境:播放“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动画,展示地动仪如何通过模型预测地震方向。

问题:“为什么张衡要做地动仪模型?模型和真实的地震有什么关系?”

2.2.2 问题拆解:明确跨学科探究任务

将核心问题拆解为涉及多学科的子任务。以“地动仪与模型”为例:科学任务:分析地动仪的结构与功能(如“龙嘴与蟾蜍的位置关系”);数学任务:测量地动仪模型的直径、龙之间的角度;

美术任务:绘制地动仪简化模型,标注关键部件。

2.2.3 跨学科探究:体验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学生分组完成子任务,教师提供科学史中的“思维提示”。例如:科学探究时,提示“张衡通过多次观察地震现象才改进模型,我们也可以

多做几次实验”;

数学测量时,引导“像张衡一样记录数据,看看有什么规律”;

美术绘制时,鼓励“画出你理解的地动仪,标注它如何‘工作’”。

2.3 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从历史到现实的迁移应用

2.3.1 模仿科学家的“跨学科探究法”

让学生运用科学史中的思维方法解决类似问题。例如,学习“达芬奇研究鸟类飞行”的故事后,设计“纸飞机飞行距离与机翼长度的关系”探究:

生物学视角:观察纸飞机“翅膀”形状与飞行的关系;

数学视角:测量不同机翼长度的纸飞机飞行距离并记录;

物理学视角:分析“机翼越长是否飞得越远”,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3.2 开展“古今对话”主题项目科学史探究:了解司南的工作原理(磁现象);

跨学科实践:用磁铁和指针制作简易司南(科学 + 手工),用地图标注“教室方位”(科学 + 地理 + 数学测量);

现代链接:讨论 GPS 如何通过卫星(天文学)和数学定位,理解“方位识别”这一跨学科概念的古今演变。

2.4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概念理解与思维迁移

2.4.1 过程性评价:记录跨学科思维轨迹通过“科学史探究日志”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对科学史故事的理解(如“我知道瓦特为什么要改蒸汽机”);跨学科方法的应用(如“我用尺子量了模型的长度”);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如“画模型时,我请教了美术老师”)。

2.4.2 成果性评价:侧重概念应用的完整性对学生的实践成果从三个维度评价:

概念理解:是否能说出“能量转换”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学科融合:成果是否体现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如报告既有实验数据又有手绘图表);

创新迁移:是否能将概念应用到新情境(如“设计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装置”)。

结语

基于科学史的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教学,通过筛选适配素材、设计“四维互动”流程、开展迁移实践、实施多元评价,能有效破解概念教学的碎片化问题。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科学史理解“跨学科概念如何产生”“为何重要”,通过模仿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学会“如何应用”。实施中需注意:科学史素材要简化但不失真,学科融合要自然而非强制,评价要关注思维而非结果。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 李贵安 ; 孙永辉 ; 王丹娜 .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03)

[2] 多种途径促进小学科学教育路径探析. 申静. 甘肃教育研究,2024(03)

[3] 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路径探析. 刘亚平. 戏剧之家,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