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救护工种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责任担当与激励机制
王凯
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救援中心 713500
引言
矿山救护工作任务重、风险高,党员作为队伍中的骨干,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政治责任,成为保障矿山安全的重要力量。当前对党员履职能力和担当意识提出更高要求,激励机制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其积极性与组织力。本文聚焦党员责任担当及其激励机制建设,旨在为矿山救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矿山救护工作与党员责任担当的现实背景
(一)矿山救护工作的特殊性与挑战
矿山救护工作的首要特征是高危性,不确定的地下作业环境导致各种事故类型的频发,诸如瓦斯爆炸、井下火灾、水害等,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猛、救援难度大的特点。救护队员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现场侦查、伤员搜救、环境处置等一系列高风险操作,对身体素质、心理承受力及专业技能提出极高要求。此外,矿山救援行动多发生在信息不完整、视线受限与设备不足等恶劣环境中,稍有疏忽便可能危及自身与队友生命安全。因此,救护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种对个人意志品质与集体协同能力的极限考验。
(二)党员在救护任务中的政治责任与先锋模范作用
在党组织领导下的矿山救护队伍中,党员不仅承担技术任务,更承担着引领、组织与动员的多重责任。党员要在危急时刻坚定方向、稳定人心,体现高度的政治判断力与大局观,确保救护队伍不畏艰险、团结协作、高效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党员通过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行动,激发队员士气、树立榜样力量,增强集体战斗力。在组织协调方面,党员往往承担临时指挥、危险侦查与决策支援任务,是急难险重任务中维系队伍行动秩序与高效协同的关键。
二、急难险重任务中党员责任担当的体现
(一)突发事故中的临危不惧与冲锋在前
在矿山突发事故发生初期,情况极度混乱、风险层层叠加,救护人员往往面临极大的生命威胁和时间压力。此时,党员表现出临危不惧、快速响应的精神品质与应急处置能力,主动担任高风险岗位,第一时间进入事故核心区域进行侦查与搜救。大量实际救援案例表明,党员队员在紧张有序的救护过程中通过自身行动稳定全队情绪,带动队伍保持士气与专注力,直接影响了救援成效和作业安全。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党员的模范行为不仅保障了队伍的安全有序行动,也充分展现了党组织在基层的战斗力、凝聚力与引领力,成为引导现场决策与执行的中坚力量和精神支柱。
(二)危机应对中的组织协调与团队凝聚力
急难险重任务往往需要多方协作配合,现场决策链条长、信息传递复杂,极易出现指令混乱、响应迟缓等问题,影响整体反应速度和任务推进。党员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中枢神经般的核心作用,依托组织信任和责任意识,主动承担沟通、调度、协调等关键职能,确保现场信息流畅、指令准确、行动一致,杜绝无效等待、重复操作或资源浪费。党员通过事前组织培训、事中现场协调与事后总结反馈三位一体机制,强化团队协同作战能力,提升整体救援效率和任务完成质量,确保紧急任务顺利完成。在团队内部,党员也通过关心同事、稳定情绪、分担压力等方式,增强集体凝聚力与战斗精神,使团队在危急时刻始终保持高效运转、统一节奏与强大战斗意志。
三、党员责任担当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政治信仰与使命感的驱动作用
共产党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其责任担当的核心驱动源,是引导其不懈奋斗的精神旗帜。党员在矿山救护等高危任务中始终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将危险留给自己,将希望带给他人,在关键时刻体现出无私无畏的英雄本色。这种以党性修养为核心的责任意识,不仅体现为日常的坚守,更在突发事件中彰显出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推动党员不断超越自我、迎难而上,形成稳定且持久的内在驱动机制。与此同时,党组织长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熏陶,有效夯实了党员的理想信念体系,为其长期高强度、高风险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撑与心理保障,使党员始终保持强烈的使命感与高度的责任意识。
(二)集体荣誉感与组织纪律性的保障
矿山救护是一项高度依赖集体协作完成的任务,任何个体行为失误都可能被放大为全体的灾难性后果,甚至影响生命安全和整体救援成效。在此高压背景下,党员的责任感不仅源自对党忠诚的政治信仰,还深深植根于对团队荣誉的高度认同与珍视,表现为主动服从安排、严守岗位职责、无条件完成任务。党员在执行任务时始终以维护集体形象与荣誉为第一要务,自觉严守操作规程与组织纪律,强化个人行为的规范性与责任边界意识,确保每一环节严丝合缝、无懈可击。此外,党组织通过设立目标管理、岗位评议和日常考核机制,实现了责任落实的可视化、过程化与制度化,使党员的行为始终处于监督与激励之中,为其持续担当提供了刚性制度保障与强大组织支撑,促使责任意识与行动表现深度统一。
四、矿山救护工种党员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精神激励:榜样引领与荣誉体系建设
要增强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责任感,首要任务是强化精神激励体系,营造崇尚责任、尊重奉献的文化氛围,推动形成主动担当的群体氛围。一方面,应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开展“党员先锋岗”“责任担当标兵”等主题活动,建立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党员内在动力,强化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在全队伍中形成比学赶超的积极导向;另一方面,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荣誉表彰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党员给予公开表彰、先进事迹宣传、职务晋升等激励方式,使其获得来自组织和群众的广泛认可,增强其荣誉感、归属感与使命感,形成责任担当的正向激励机制,真正让“干得好”的党员有舞台、有地位、有荣誉。
(二)物质激励:待遇保障与职业发展通道
除精神激励外,党员责任担当的实现也需要物质层面的支持与保障,才能做到精神物质双激励、双驱动。应建立与工作强度、岗位风险相匹配的薪酬制度和津贴补助体系,确保党员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过程中无后顾之忧,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时,要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将党员的实绩表现纳入职称评定、岗位竞聘和专项奖励范围,为其成长提供明确路径与制度支撑。此外,还应健全健康管理和家属关怀机制,在高压工作状态下给予必要支持和心理慰藉,使党员在组织中切实感受到关爱与温暖,进一步激发其忠诚度与工作积极性,推动其持续稳定地履职尽责、勇挑重担。
五、结语
矿山救护作为保障矿工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关键工种,其高危属性与高责任要求使得党员在其中的担当尤为重要。通过本研究可见,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出的责任担当,既是党组织政治功能的体现,也是救护工作高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是实现党员责任落实的有效路径。未来,应持续优化精神与物质双维激励体系,推动制度创新与组织文化建设融合,营造“能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为矿山安全保障注入持续动能,也为党组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方向。
参考文献:
[1] 兰泽全 , 张丽娜 , 李玉麟 , 等 . 基于 DEMATEL-AISM 的矿山救护指挥员能力素质研究 [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21(04):96-103.
[2] 李溢鹏 . 矿山救护在高瓦斯矿井瓦斯排放任务中的技术应用与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2,(06):8-10.
[3] 杨歆琳 . 甘洒青春热血倾情矿山救护——记辽宁南票煤电有限公司救援中心中队长郑伟 [J]. 劳动保护 ,2021,(0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