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周莹

湛江第一中学 524038

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当前,信息爆炸与社会思潮多元化趋势明显,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能够客观分析、合理判断。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当前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课堂时间分配偏重于概念讲解和结论记忆。考试评价体系过分强调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材内容编排侧重于既定理论的陈述,缺乏引导学生质疑和反思的素材。学校教学督导的重点集中在知识掌握程度,很少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教师培训项目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指导内容相对不足。

(二)现有教学方法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成效

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提问多采用封闭性问题,难以激发深度思考。案例分析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对论证过程的系统训练。讨论环节时间有限,难以展开充分的观点交锋。作业设计侧重记忆性内容,较少布置需要批判分析的任务。多媒体应用停留在知识呈现层面,未能发挥促进思考的功能。教学节奏偏快,留给学生反思消化的时间不足。

(三)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

面对争议性议题时表现出从众倾向,缺乏独立判断能力。证据运用能力薄弱,论证过程常出现逻辑漏洞。对信息的真伪辨别缺乏系统方法,易受情绪化表达影响。提出质疑时依据不足,难以进行有效反驳。价值判断易受固有观念束缚,视角转换困难。思考过程缺乏系统性,难以全面把握问题本质。反思意识较为淡薄,很少主动检视自身思维缺陷。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问题导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争议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问题的设置需要体现层次性,从事实确认到价值判断逐步深入。课堂提问采用开放式问题设计,避免单一标准答案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问题分析的逻辑框架,包括明确问题边界、识别关键要素、构建论证链条等具体步骤。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训练学生辨别证据可靠性的能力。组织论证展示活动,要求学生清晰表达观点并提供合理依据。设计问题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思维迁移的方法。建立反思环节,指导学生审视自身思维过程的合理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小组组建应考虑成员认知风格的差异性,确保思维视角的多样性。合作任务设计应具有适度的复杂性和开放性,需要多种思维方式的融合。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如记录员、提问者、总结者等,使思维过程可视化。制定讨论规则,包括发言顺序、质疑方式、共识形成等规范。提供结构化讨论模板,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对话。组织跨小组辩论活动,拓展思维碰撞的广度。实施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思维质量的提升。建立反思机制,要求小组分析讨论中的思维优缺点。

(三)利用案例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案例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能够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复杂矛盾。案例材料应完整呈现背景信息和各方观点,避免片面化处理。教学设计采用分阶段推进的方式,从事实梳理到深度分析逐步展开。引导学生识别案例中的核心争议点和隐含假设。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促进多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建立案例分析的概念框架,包括问题界定、标准确立、方案评估等环节。比较不同解决方案的优劣,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总结案例分析的方法论,提升思维模式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估

(一)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评估指标

评估体系应当设置思维品质的多维度观察点,包括问题分析的全面性、论证过程的逻辑性、结论推导的严谨性等核心要素。通过设计真实情境的任务型测评,考察学生识别核心问题的敏锐度。建立课堂发言质量评价标准,关注观点表达的清晰度和论据支撑的充分性。分析学生书面作业中的论证结构,评估其推理链条的完整性。设计辩论活动观察量表,记录反驳论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收集学生提问记录,分析问题的深度和探究价值。采用个案追踪法,比较学生思维模式的阶段性变化。引入思维过程可视化工具,呈现认知发展的轨迹。

(二)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评估

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频率和发言质量,评估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探究意愿和持续关注度。分析学习反思日记中体现的元认知水平和自我修正意识。跟踪记录课外延伸学习的内容选择和深度,考察知识迁移的自觉性。建立合作学习观察量表,评估组员间的思维互动质量。收集学生对争议性议题的立场表述,分析其思维开放程度。比较教学干预前后学生在自主学习计划制定方面的进步。监测学生对评价反馈的接受度和改进行动的执行力。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实践的长期效果评估

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收集其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术表现反馈。设计职场情境模拟测试,评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思维应用能力。开展校友访谈调研,了解批判性思维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分析学生在社会公共事务参与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质量。比较不同届别学生在重大社会事件中的观点表达特征。追踪调查学生价值观体系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变化。研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的相关性表现。建立长期发展档案,记录思维品质与综合素养的协同进化过程。

结束语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 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验证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有效性。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开发针对性教学资源,推动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 敏士荣 .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方法 [J]. 新智慧 ,2024,(29):39-41.

[2] 任正思 . 高中思想政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D].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4.

[3] 张琦 .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作者简介:周莹( 1972 年9 月26)女 广东湛江 汉族 本科 中教高级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