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周蝶
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23级美术教育1班 610100
摘要: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国家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家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美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博物馆热”成为新兴话题,我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惠普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为人们提供精彩多样的文艺体验,也为美好生活给予了丰厚的文化滋养[1]。以创新思维加强博物馆资源与美术教育的有效融合,从中开发有价值的美育资源,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使命,开拓多元美育途径,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为当今美术教育的局限性进行有效补充。
关键词:美术教育;博物馆资源;有效融合;文化传承
一、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满足新时代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博物馆增加了自身的科学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凸显,显示出其独特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直观性
博物馆教育是以陈列各种馆藏文物、标本装置等展品为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它的布置与陈列,文字与图版说明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还会结合讲解服务、视听教育、互动操作等辅助手段,表达不同的陈列展览主题、内容、内涵、意义与影响,来普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知识[2]。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实地,以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亲眼目睹的方式身临其境的接收到博物馆展览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与丰富信息,具有鲜明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2.趣味性
博物馆会针对特定群体,如儿童、青少年等,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类活动和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培训、比赛、手工体验等文化体验活动,提高观众参观博物馆的趣味性。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VR技术、数字媒体博物馆、网络视频资源等可以与观众进行互动的现代科技手段和人性化服务不断增加,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3]。让博物馆成为一个寓教于乐的教育场所和平台,深受民众与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甚至逐渐成为美术教育的第二课堂。
二、美术教育领域的不足
美术教育是一门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主张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培养他们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对其生活的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美术教育体系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在美术教育这个环节中最核心的关键就是教师,一位好的教师对于整个美术课程的推进与学生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某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所教授的美术知识过于空洞深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影响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一些教师不重视学科知识的积累,知识储备仅限于美术方面,无法做到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样更加难以培养全面性人才[4]。
2.美术氛围不浓郁
尽管素质教育仍在大力推行,美育的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与认可。一些学校对于以美育人的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对于美术教育的投入也甚少。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开展教学活动时有关于美术学科的内容也较少,对于美术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也不够完善。家长学校和学生无法认识到,美术教育是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它能使孩子拥有滋润的情感、锐敏的感觉、清明的思维、生动的创造和斑斓的底色[5]。
三、将博物馆教育资源运用于美术教育中的策略
通过对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分析,结合美术教育领域的不足之处,从而打开美育的新思路,为博物馆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和实践提供借鉴。为当今美术教育的局限性进行以下补充。
1.三方联动,营造浓郁的美育氛围
美育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漫长曲折的过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鼎力相助,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美育氛围。让博物馆成为除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例如,在上《剪纸》这一课时,可以邀请非遗博物馆的讲解员走进美术课堂之中,携带相关的剪纸作品和资料,为学生详细介绍剪纸的历史与基本技法,这样也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博物馆的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立体、完善的美育空间,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术教育的影响[7]。
2.文化传承,开发优质的美育资源
受西方现代文化的深度影响,西方文化入侵效果显著。“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诸多外国节日在国内发展的如火如荼,而国内许多的民间传统文化却在逐渐消失,我们自己的地域特色也在日益消退。因此,基于文化传承的因素,教师可以结合博物馆资源与教材内容为学生带来深刻难忘的艺术体验。例如《走进民间艺术》这一课中,可以带领学生进入非遗博物馆,欣赏其中的年画、剪纸、编结、皮影、刺绣、织锦、印染等传统民间艺术。不仅能够丰富更新教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为文化传承的发展提供新思路[8]。
结语
一个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它作为公众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联系,形成辐射性的教育网络,为社会共享教育资源。它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能够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获得独特艺术体验的生动课堂。本文通过对博物馆教育直观性以及趣味性两大特点的分析,探索当今美术教育领域存在教师教学能力以及美育氛围方面的不足之处,为博物馆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提供了三方联动以及文化传承两策略,为当今美术教育领域的局限性进行了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陈浩.虚拟技术视角下中国博物馆资源在学生美育教育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24,(05):207-209.
[2]贾梦.“双减”政策下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路径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04):95-98.
[3]陆永欣.对博物馆美术教育问题的反思与建议[J].美术教育研究,2024(05):72-74.
[4]孙小凡. 公共领域视野下博物馆美育的特点[J]. 美与时代(上), 2023, (07): 73-76.
[5]郑伟军.浅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与功能——以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20):68-71.
[6]陆佩蓓. 浅谈博物馆不同类型教育活动的特点和影响[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9,(17):168-170.
[7]央金措姆.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探究[J].收藏与投资,2022,13(01):138-140.
[8]严华蓉,吴虞.美术教育中地方博物馆美术资源的利用——以扬中市陈履生博物馆群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07):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