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教育行动导向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

梁佳佳

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 36300

摘要: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稳步推进以及托育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社会对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指引,深入聚焦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改革。通过开发模块化实训项目、创新“双场景”教学模式、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一系列实践探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卫生保健实务能力与职业适应性。

关键词:行动导向;中职幼儿保育;卫生保健;岗课赛证;教学改革

一、引言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作为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为幼儿保育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教学目标的职业化重构

2.1 三维能力目标体系构建

紧密对接《保育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版)》以及托育机构的实际岗位需求,构建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三维能力目标体系。

(1)基础能力层:着重培养学生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膳食营养搭配、安全防护等12项基础技能。例如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中,学生需要掌握定期为幼儿测量身高体重,准确记录、分析数据的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问题。

(2)专业能力层:聚焦于传染病预防处置、特殊儿童护理、卫生保健档案管理等8项核心能力。以传染病预防处置为例,学生要熟悉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掌握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及时应对传染病的发生,保障幼儿的健康安全。

(3)发展能力层:致力于提升学生健康教育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指导、应急救护等4项拓展能力。例如学生设计健康教育活动要结合幼儿特点与认知,树立其健康观念;在家园共育中要学会与家长沟通,促进幼儿成长。

2.2 职业素养渗透路径

精心开发“1+N”课程思政案例库,以一个卫生保健主题为核心,融入N个职业情境,实现职业素养的有机渗透。

(1)幼儿呕吐物处理流程中的卫生规范与责任意识:在幼儿保育工作中,幼儿呕吐是常见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处理幼儿呕吐物的流程,培养其对幼儿健康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

(2)家长沟通中的医学伦理与隐私保护:在与家长沟通幼儿的健康状况时,学生需要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同时注意保护幼儿的隐私,不随意泄露敏感信息。

(3)传染病防控中的法规意识: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学生要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防控措施。

三、教学内容的项目化重构

3.1 典型工作任务导向的模块设计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3.2 虚实融合的实训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实训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丰富的实践环境。

(1)建设“智慧保育实训室”:配备AI晨检机器人、虚拟急救仿真系统等智能设备。AI晨检机器人可模拟真实的晨检过程,学生通过操作机器人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晨检;虚拟急救仿真系统则能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急救技能,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2)开发“保育工作VR场景库”:包含20个典型卫生保健工作情境的虚拟仿真项目。学生借助VR设备在虚拟的托幼园所场景中进行卫生清洁、幼儿护理等工作,增强实践操作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4.1 四阶递进式项目教学法

以“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月计划”项目为例,实施四阶递进式项目教学法。

(1)认知阶段(1周):组织学生参观市级示范托育园卫生保健室,让学生实地观察卫生保健室日常工作流程。

(2)模拟阶段(2周):学生借助虚拟仿真系统演练晨检、消毒等流程,可反复练习操作技能,系统实时反馈评价,助力学生及时纠错。

(3)实战阶段(4周):学生分组参与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实战,应用所学知识技能,锻炼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4)反思阶段(1周):学生制作工作纪实视频,接受学生、托幼园所、教师三方评价,以此总结反思,从不同反馈中发现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五、评价体系的创新

5.1 建立“三阶八维”评价模型

构建“三阶八维”评价模型,从多个维度、多个主体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园所评价,评价维度涵盖技能规范性、流程完整性、处置时效性、沟通有效性、文档准确性、资源利用率、创新表现和职业素养。

5.2 实施“成长档案袋”评价

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

(1)技能认证:收集急救员证、营养配餐员证等相关证书的扫描件,证明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提升和取得的成果。

(2)过程记录:包含典型工作案例视频及反思日志。学生录制工作或实践表现视频,撰写反思日志,记录收获、不足与改进措施。

(3)成果证明:整理学生参与的园所卫生改善方案等相关成果材料,展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方面的能力。

六、反思与改进措施

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校—园—医协同育人机制长效化:目前虽已建立校—园—医协同育人机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沟通不畅、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各方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长效开展。

(2)智能实训设备的适岗性改造: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现有的智能实训设备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需加强对智能实训设备的适岗性改造,使其更加贴合托幼园所的实际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

七、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然而,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根据行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体系。后续研究将重点关注校—园—医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效化建设、智能实训设备的适岗性改造以及课程衔接优化等问题,同时补充具体教学案例视频资源链接、与妇幼保健机构合作开发的培训手册、学生参与园所实际卫生改善项目的佐证材料等,为课程改革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推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3,(22):97-100.

[2]赵清华.中职院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考[J].华夏教师,2023,(14):21-23.

[3]陆琳.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探究[J].知识文库,2022,(18):109-111.

[4]曾育联.新形势背景下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02):172-174.

[5]曹世雄.中职学测“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作业布置策略研究[J].教师,2021,(24):102-103.

[6]王芳.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教学实践[J].才智,2023,(25):106-108.

[7]刘畅.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30):115-117.